□羅 楊 黔南民族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
《咕嚕山歌》是流行于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縣的布依族山歌,由歌曲《久不唱歌忘記歌》改編而成。歌詞中運用了大量具有當地特色的方言,表達直白,朗朗上口。由于整首歌曲速度較快,節奏歡快俏皮,演唱起來頗具表現力?!肮緡!笔琴F州省平塘縣原新塘鄉的名字,大大小小的村落如棋子般撒在綠野里,故有“咕嚕十八寨”之稱。該地區布依族人民喜愛唱山歌,以歌會友,以歌尋伴,生活中的一切都能用歌曲表達出來,所唱都是以演唱者想表達的內容為主,歌詞直白簡約,能清晰地敘述心情、事件。
該歌以歌詞中的襯詞命名為《咕嚕山歌》。歌曲中出現了很多襯詞,比如“啊是”“嘎啦啦子”“咕嚕嚕”“啰啰”“耶”。這些襯詞大多沒有實際含義,它們的出現幾乎都與當地的少數民族方言有關,大部分都是為了表達演唱者的情緒或用以配合曲調的歡快、節奏及節拍而填寫,將布依族人民對生活積極向上的態度、輕松愉快的心境演唱出來。
演唱時,歌詞中的“歌”“哥”兩字以當地方言為基礎要唱成“鍋”字的讀音;“河”字唱成“活”字的讀音;“陽雀”的“雀”要唱成“qio”音;“淚”字唱成“lui”音。在整首歌中,凡是遇到翹舌音的字均按照當地方言特點最好都唱成平舌音,例如“是”“這”“唱”“水”“竹”“只”“場”。
歌曲為C 大調,2/4 拍,節奏是速度120 的小快板,整體輕快活潑。這首歌曲的連貫性及風格特點對氣息的保持要求較高,包括小腹著力點的支撐要堅實,每一次換氣時間要短、快。除了最后一個樂句,演唱其他樂句都要在120 的速度上唱17 個或20 個字,整首歌的音域在小字1 組的g 到小字2 組的g 之間,雖說少數民族地區的民歌要遵循地方特色,但是我們的演唱還是要建立在科學的發聲基礎上。
由于是地方民歌,所以在演唱時聲音要更加靠上靠前,歌曲的第一個音就是小字2 組的c,這個音要在混聲音域尋找頭腔共鳴,如果氣息沒有準備好,可能會導致第一個音音準偏低,從而影響到整首歌每個音的“位置”,所以在準備演唱時應該提前將橫膈膜吸開,小腹要拉緊,最重要的是要控制好對每個樂句中每個字所用氣息的均衡程度。筆者在演唱時通常會找到每個字在眉心的哼鳴點,用哼鳴先將字音的位置找到,之后吸開橫膈膜,提起笑肌打開上顎放下喉頭,讓聲音順著氣息的流動在之前所找到的哼鳴點位置從面部發出來,只有當聲音建立的氣息上升時才會擁有空間感和穿透力,才不會“白”“干”。
在筆者看來,《咕嚕山歌》整首歌曲描寫的是布依族人民在行走的過程中看到、聽到、感受到的一切事物。演唱時,演唱者可以跟著節奏略帶俏皮地做原地行走狀。第一樂段中的歌詞寫道“久不唱歌忘記歌”“久不釣魚忘記河”“好久不到的河邊起了青苔”“久不穿針忘記線”“久不叫哥眼淚落”“畫眉藏在竹林里”“看見陽雀做起了窩”。在演唱這一樂段時,筆者遵循了整首歌曲小快板120 的速度來演唱,將自己當作歌曲中的第一人稱出來走走逛逛時在路上的所見,在唱到“忘記歌”“忘記河”“好久不到的河邊起了青苔”“久不穿針忘記線”“久不叫哥眼淚落”這幾個樂句時的情緒可以表達為一種驚訝、驚嘆、難過:驚訝自己好久沒做一件事情都忘了這件事該怎么做了;驚嘆自己好久沒到的地方居然發生了變化;好久沒遇到自己喜歡的阿哥了,心里不禁感到難過和失落。“畫眉怎么藏到竹林里去了呢?為什么只看見陽雀在那做起了窩?!边@一句需要表達的是一種略帶好奇、疑問的情緒。
四個小節的間奏似乎就是人物在行走過程中的轉場,從一個地方到了另一個地方。由于整首歌曲簡短,筆者認為,在演唱時可以將第二樂段和第一樂段形成對比,所以演唱第二樂段時相比第一樂段的速度變慢了,為的是與歌詞“久不趕場忘記路”中忘記路后找不到正確的路口,在原地躊躇尋找去“趕場”路途的步伐頻率一致,在演唱“想起可能會在路上遇到喜愛的阿哥而害羞得臉都紅了”時,演唱者可以做害羞狀將這一狀態不僅通過聲音還通過肢體傳達給聽眾,唱完這一句后,筆者認為,可以回到歌曲原速演唱下一句“看到路邊的畫眉和陽雀十分恩愛”,直至完成第二樂段。
結尾部分前四個小節的“哎”字是一種情緒的抒發,在創作時注意山歌的特點:曲調高亢嘹亮,節奏自由悠長,可以想象自己身在貴州的大山中,用左手呈呼喊狀來進行演唱。最后以“恩愛咕嚕嚕子多”短促、輕快地結尾,體現出了山歌也是“情歌”的另一種稱謂。抒發出了人物當下心中的喜悅之情,表達出了希望心儀的阿哥和自己也能像畫眉與陽雀一般恩愛。
本文旨在表達筆者的個人見解,也希望在民族聲樂蓬勃發展的今天,地方性的改編民歌能夠得到大家的傳唱與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