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宜穎 閩江學院蔡繼琨音樂學院
阿爾伯特·吉納斯特拉,20 世紀初最杰出的阿根廷作曲家之一,出生于布宜諾斯艾利斯,父親是西班牙人,母親是意大利人。吉納斯特拉從小就喜歡打擊樂,他曾經自述童年時期的一件趣事:有一天他走進廚房,把廚房里鍋碗瓢盆以及能發出聲響的器具都拿了出來,演奏了一首廚房交響曲。當時他的父母教訓了他一頓,但是吉納斯特拉的父母不知道那天他所敲擊的內容其實是后來芭蕾舞劇《埃斯塔西婭》的音樂基礎。在吉納斯特拉的音樂中打擊樂的節奏感異常顯著,強烈的節拍感結合西班牙民間音樂的元素是吉納斯特拉的音樂創作靈感。
吉納斯特拉7 歲開始學習鋼琴,22 歲畢業于布宜諾斯艾利斯國家音樂學院,并于25 歲時成了該學院的教師。同年,吉納斯特拉結婚,并教授了他的第一個學生——阿斯托爾·潘塔萊昂·皮亞佐拉。皮亞佐拉繼承了老師的音樂特點,他的音樂一樣有打擊樂語的特征,特別是重音特點尤為突出。
1945年吉納斯特拉和他的家人移居紐約,當時他和阿隆·科普蘭在伯克郡音樂中心學習過一段時間,并于1947年回到阿根廷。他的音樂是在1950年開始獲得世界關注的,1963—1971年間,吉納斯特拉領導拉丁美洲的音樂往新音樂的方向學習,領導了前衛的音樂風格。1971年以后他徹底改變了音樂風格,并前往瑞士,在他人生的最后十二年中創作了許多開創性的音樂作品。1973年,吉納斯特拉的音樂受眾群體已經達到百萬,同時,他的第一鋼琴協奏曲第一樂章驚動了全世界。
吉納斯特拉的音樂喜用強有力的節奏、有力的打擊樂效果和濃厚的管弦樂效果。他早期作于1937年的鋼琴組曲《阿根廷舞曲》就充滿了民族主義特征,結合了阿根廷民間音樂及民間舞蹈的元素。該組曲由三首小品組成,其創作靈感來源于阿根廷節奏特征鮮明的民間舞蹈。例如,第二首《可愛的少女之舞》就源自阿根廷的森巴舞。森巴舞是一種世俗雙人舞,舞蹈時一般會拿著手帕,采用Slow Moderate 也就是慢速到中速,節奏常為3/4 拍或6/8 拍的切分音型。但是這首的速度比Slow Moderate 更慢。樂曲的左手伴奏節奏是以森巴舞的切分音型固定進行的,右手的旋律聲部則是有彈性的自由速度,可以看到樂譜的開頭標有Rubato 的速度標記。這種緩慢又富有彈性的節奏音型很好地描繪了阿根廷人慵懶、浪漫又寬厚的氣質。《阿根廷舞曲》第一首《老牧羊人》明顯采用了馬蘭波舞曲的音樂元素。馬拉波舞蹈是南美牧人中男性跳的舞蹈,這種舞蹈大量采用跺擊,以及踢踏地面的形式,速度快,節奏復雜,常采用固定節奏伴奏音型,用以展現男子高難度的舞蹈技巧以及靈敏度和持久力。例如,樂曲第一首開頭,左手持續相同的節奏音型,而右手則是用富有彈性的敲擊和弦,來模仿打擊樂的音響。第三首樂曲《狂野的高楚牧人》是具有托卡塔風格的節奏性很強的作品。右手還增加了加托節奏,由于弱起以及休止的因素,使旋律重音發生了遷移。
吉納斯特拉的音樂和聲最顯著的特點是模仿了吉他的和弦。他從高卓牧人的音樂文化中獲取了靈感和創作源泉,把高卓牧人使用的吉他空弦音E-A-D-G-B-E 改造為阿根廷的五聲音階,設定了E-G-A-B-D 和弦并運用于鋼琴作品中,這個和聲給人以空曠遼闊的感覺,展示出阿根廷民族音樂的符號特征和文化,這個和聲在吉納斯特拉的作品中頻繁出現,如《第一鋼琴奏鳴曲》《克里奧拉舞曲》等,《阿根廷舞曲》中第一首的結尾poco rittardando就建立在這個五聲音階上,這已經成為吉納斯特拉的標志性特征。
在作曲家自己早期的音樂會曲目中常常能發現阿根廷的民間元素。但是作曲家并不是將這些元素用簡單的形式表現出來,而是將不同的音程重疊起來,將本民族的元素與作曲家的即興風格相結合。運用夸張大膽的復音程、自由的全音階、簡樸無裝飾的復對位都體現出吉納斯特拉的民族化音樂風格。吉納斯特拉常常將平行三度音程的疊加運用在伊比利亞的調式里。例如,作品Danna de la moza donosa,op2,no2中的A 段主題就運用這種手法進行變化后再現成ABA 的形式。后來吉納斯特拉又將這種手法增加難度,將其與更復雜的音程重疊。例如,在《馬蘭波舞曲Op.7》中就呈現了一段八小節的主題,并在這段主題開始時運用了平行三度音程,緊接著是四度音程、大小七和弦、增五度音程,最后是更加不協和的復音程來表現音程愈加復雜化的過程。值得一提的是,吉納斯特拉《鋼琴四重奏Op.29》的末樂章將和弦疊加用到極致,作曲家將十二音體系中的半音階進行了四次變調,每一次轉調都是疊加的一串音列。在《第二鋼琴奏鳴曲》中,作曲家將五聲音階的主題旋律用九度音程而不是傳統的平行八度音程進行疊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