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畢舸
新冠肺炎疫情是突如其來的一場災難。而面對災難,中華民族總是能在關鍵時刻展現特有的堅韌不拔、團結互助。
在人們最關切的疫情防治層面,作為疫情一線的湖北,獲得了來自全國各地的全力支持。1萬多名醫療隊員從四面八方星夜馳援,成為湖北防疫工作的中堅力量,為緩解當地疫情做出了重要貢獻。
除了各地政府的大力援助外,眾多企業、公益慈善團體乃至民眾個人也積極行動,捐款捐物、貢獻心力。我們看到了太多感人故事:四川70多歲的老黨員羅紹明,一家四口都奮戰在疫情阻擊防控第一線,舍小家顧大家;在美華人華僑捐贈防疫物資,由包機運抵武漢,送上萬里之外的同胞之愛……人同此心、眾志成城,中華大地上掀起的互助互愛熱潮,讓疫情所帶來的寒意被逐漸驅散。
而在關乎經濟發展的企業復工層面,中央作出了明確指示,“要在做好防控工作的前提下,全力支持和組織推動各類生產企業復工復產”。全國各地迅速出臺多項措施,為企業盡早恢復正常運營創造有利環境,穩人心、保民生,也讓廣大企業和員工有了更強的戰“疫”信心。
除了政府給予企業復工的政策扶持,企業之間的互助也是美好一景。盒馬鮮生吸收多家餐企員工上崗,解決其就業難題;百度利用人工智能預測算法等先進科技,幫助企業以精細化管理節約電費。企業間形成的優勢互補、資源共享、科技賦能,也體現了中國經濟的韌勁和活力。
在我看來,防疫至今,最令人感懷的是迎難而上的擔責精神閃現。武漢火神山醫院和雷神山醫院的快速建成、舉全國專業資源最大限度支援武漢等疫情高發地區……種種奇跡的背后,是在中央的全面領導下,各地快速形成防疫應急預案,確立參與各方職責,讓人人明了自身責任,明白堅守崗位、履行職責,就是最好的利己利人之舉。
如此一來,政府、企業、民眾都能參與其中,形成合力,也就讓疫情防治體系高效運轉,為患者提供最及時到位的服務,這充分展現了全民防疫的制度優越性。面對來勢洶洶的疫情,高效精準的制度執行力,讓我們有了更堅固的“防御之墻”。
而在防疫過程中,對生命的珍視、血濃于水的大愛親情、對受難兄弟姐妹的出手相助,則是中華民族千年傳承的文化基因。從洪災、地震等自然災害,到非典、新冠等傳染病的暴發,幾乎每隔一段時間,中國大地都將迎來一次重大考驗。而令人欣慰的是,在面對疫情等突發災難時,國人往往能迅速從最初的錯愕、擔憂、畏懼,轉化為無畏、冷靜、理智。
尤其是近年來,在各類災害發生之際,從普通居民到各級組織,從災區民眾到“外圍”市民,都能盡快做好必要的自我保護舉措,同時參與到公共應急體系的運轉中。大家在高度警惕各類風險的同時,也保持著更為樂觀、開放的態度,堅信最終勝利歸屬于我們。
這其實就是中國文化精神的閃耀。華夏文明五千年不衰,就是因為能夠在一次又一次災難中,做到全民精神不倒。尤其是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現代化建設的快速發展,精神現代化也在同步進行。在傳統中華文化的堅韌不拔、迎難而上之外,又融入了更多公民意識,彰顯出了堅守友愛和衷共濟共渡難關的現代公民精神。
也許,這樣的現實呈現,才是一幅完整的災情圖景,這樣點點滴滴的匯聚,才是擊退疫情、戰勝災難的真正力量。正是在這樣積極的行動中,災害的敗退、病毒的遏制,才不會是被動地坐等氣候的變化、自然的更迭,而是全民戰“疫”精神意志與國家應急領導力完美結合的戰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