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單士兵
新型冠狀病毒引發的疫情,到底會給中國社會帶來多大的影響,現在很難估計。對無數個體來說,經濟收入會受到一定影響,人生際遇會遭遇一些變化,有人甚至生活命運會徹底顛覆。
面對毫無預設的不確定性風險,人們會出現短暫的迷茫和沮喪,這是很正常的。痛定思痛后,還是要回歸初心,審視一下自己的價值觀,來驅動更加理性的生活方式。
這場疫情對很多人的打擊,可能是雙重的——既有物質的,又有精神的。特別是一些本身生活狀態就脆如玻璃的群體,病毒強大的侵蝕,強勁的沖擊,會帶來很多被毀壞和顛覆的東西。
相對來說,經濟層面受客觀條件影響要多一些,有時還必須得把命運托付給政府和市場這樣強大的外部力量。但精神層面就不同了,很大程度上得靠一個人的自我修養來豐厚與提升。
如何在信息爆炸中,不讓自己的價值潰散,就是一件特別重要的事。
同樣接受著疫情這一主題的海量信息,每個人的價值判斷和選擇不一樣,最終獲得的生活回報也不一樣。事實上,在這段疫情肆虐的日子里,價值觀錯位和生活方式失當,也給無數人身心帶來抹不去的傷痕。
病毒感染有很多渠道,最主要原因是不安全的人員流動。鐘南山苦口婆心,希望人們選擇居家隔離的生活方式。然而,一條有關雙黃連可以“抑制”病毒的消息,就將無數人驅趕到藥店門前擁擠的人群中;一些地方部門推出排隊購買口罩的舉措,同樣導致售賣點前人群扎堆;各地都有一些不愿意放棄沿襲多年的家庭聚餐活動導致的病毒交叉感染病例,被傳統年俗固化的生活方式仍然輕易就能將一些人推至危險境地。
誠然,輿論引導有失職錯位,相關決策有失范失當,個人觀念有優劣高低,不能簡單站在絕對理性立場,來指摘普通人的生活選擇。但是,拋開外力驅動,一個人要免于去交不必要的智商稅,免于掉進舍本逐末的陷阱,在觀點和情緒都炸裂的語境下,關鍵還是要找到一種理性的思維模式,來固化自己的生活觀。
價值觀驅動生活方式。對待一件事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價值判斷。在眾多價值要素面前,一個人必須要懂得如何進行次序選擇,來趨利避害。雙黃連的烏龍是一個常識判斷錯誤,檢驗的是一個人的知識積淀;不愿放棄傳統年俗繼續以家庭聚餐方式涉險,是在考驗人們的理性定力和生活方式。一個人能接受多少信息沒那么重要,如何將這些信息歸納于理性的思維模式,做出更有意義的價值判斷,才是重要的。
危情之下,淡定不代表輕慢,謹慎不代表焦慮,自由不代表任性,信任不代表依賴。面對信息爆炸中呈現的潰散價值,不要懼怕分歧,但要避免分歧不能共生;可以崇尚個性自由,但不應丟掉寬容盲目傷害;要守護自我獨立判斷,但要避免走進價值誤區。不得不說,現在很多人信奉的價值觀,在過度精致利己主義的軌道中,偏離了更有品質的公共文化生活空間,缺乏獨立自由的文化人格,在面對像新型冠狀病毒帶來的沖擊洪流中,就很可能在經濟生活與精神文化出現嚴重斷裂的情況下,陷于更大的迷茫與焦慮之中,失去在逆境中做生活“逆行者”的原動力。
對待疫情本身不能有任何輕慢,對待被疫情改變的生活,同樣需要有足夠的敏感和理性。很多在“非典”時期曾經倡導的正確價值觀念與科學生活方式,卻因為時過境遷被人們忘卻并處于瓦解狀態。這一次,如何做好疫情背景下的自我修養,來真正固化人們的生活觀,無疑是一堂值得認真對待的必修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