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車寧
2020新年伊始,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從九省通衢的武漢出發,迅速肆虐全國,不僅打亂了人們春節前后的生活工作安排,更使經濟發展和轉型蒙上一層陰影。電影院線全部關閉、購物商場門可羅雀、旅游出行大量取消,昔日的紅紅火火一下變為今年的冷冷清清。非但如此,節后復工的延遲、經濟運行的冰封更是影響了企業經營,增加了運行成本,大量中小企業已是命懸一線。實體經濟的沖擊迅速在股市復市首日的交易中表現出來,以一向穩健的銀行股為例,盤中36家上市銀行股價全跌,跌幅超5%的銀行竟達32家。面對各方洶涌而來的“唱空”消息,我們不禁要問,中國經濟難道脆弱如此,以至于竟然熬不過一場公共衛生事件的沖擊?
當然不是。唱空論者的問題首先在于“只見樹木,不見森林”。事實上從宏觀角度觀察,我們擁有當今世界數一數二的健壯經濟體系,構成國家抵御疫情沖擊的堅實基礎:2019年,國內生產總值990865億元,穩居世界第二位,經濟增速名列世界前茅;人均國內生產總值70892元,穩居上中等收入國家行列,扶貧效果明顯,超大規模市場效應初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411649億元,比上年增長8.0%,規模首次突破40萬億元,消費升級大勢已成;發明專利擁有量達186.2萬件,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達13.3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入實施,新動能新產業快速成長。這些大好的發展態勢是全國上下多年打拼的成果,不是僅僅一場疫情就可以逆轉的。
另外,唱空論者的錯誤還在于沒有看到疫情對于新產業、新經濟崛起帶來的機遇。在消費領域,“宅”在家中的人們在關注疫情之余,也需要滿足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因此視頻直播、游戲娛樂、移動新聞甚至在線教育等都借此機會走出過去相對封閉的消費人群,盡可能擴展場景和內容,成為全民時尚“新寵”乃至主要渠道。不僅如此,人們對于必須線下消費的特定產品如食品、蔬菜等的需要和“足不出戶”的現狀,還催生了線上線下商業體系的進一步融合,在一定意義上也是促成了經濟發展新老動能的交替。
在生產領域,以移動辦公為起點,一直不溫不火的工業互聯網有望從理論走向實踐,真正在生產中發揮作用。不同于消費互聯網,工業互聯網產品提供的更多的是“定制化”而非“標準化”的,只有滿足企業的真實需求,企業才會為此買單。而當企業特別是廣大中小企業經營并沒有實現線上化、數字化時,企業需求無法對接。移動辦公的興起有望打破這一瓶頸,帶動整個企業經營的線上化、數字化轉型,企業因此能夠引入更有效率的生產工具、管理體系和金融產品,促成自身乃至宏觀經濟的“二次騰飛”。
禍兮福之所倚,疫情對經濟發展的機遇還不僅于此,其更有想象力的空間在于促成國家治理體系的現代化轉型,從而為經濟基礎匹配更相適應的上層建筑。疫情猶如一場大考、一次壓力測試,暴露出社會管理的重重問題,也使得中央對于提升國家治理能力的號召更有迫切性。一方面,完善的治理體系需要有大量專業、穩健的社會組織參與,這一點也在此次疫情救急中得到展現,因此未來可能促成政府購買公共服務這一市場的成長,孕育新的發展機遇;另一方面,完善的治理體系需要立足于數據的公開及共享,在符合法律法規的前提下,高質量政務數據的開放可以使企業打通數據使用的“最后一公里”,進一步推動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進而帶動對傳統產業的改造,而這恰恰是最值得期待的動人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