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忠蘭,游婭萍,李微思
(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廣東 廣州 510120)
非小細胞肺癌(NSCLC)的發生率約占所有肺癌的80%,早期診斷難度大,當患者確診時多已處于中晚期,失去最佳的手術治療時機,導致預后不良[1]。化療是NSCLC治療的有效手段,盡管可有效緩解臨床癥狀,延長生存期,但毒副反應較多,治療周期長,患者常會產生癌因性疲乏癥狀,使機體耐受性下降,常會影響化療效果[2]。因此在化療期間配合有效的護理干預來消除不利因素是保證化療效果的關鍵所在。本研究以我院腫瘤內科收治的52例非小細胞肺癌化療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整體護理的應用效果。
回顧性分析我院腫瘤科收治的52例非小細胞肺癌化療患者的臨床資料,所有患者經病理學及影像學檢查均符合《原發性肺癌診療規范》中NSCLC相關的診斷標準,預計生存期6個月以上,自愿接受化療治療。其中男36例,女16例,年齡28~79歲,平均(56.53±3.62)歲,TNM分期:Ⅲb期32例,Ⅳ期20例。根據護理方法不同分為每組各26例的對照組與研究組,兩組患者基本資料對比無差異,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所有患者均接受NP或TP化療方案,持續治療4個周期。對照組患者在此基礎上接受常規護理,包括入院指導、病情監測、講解化療相關知識及可能出現的并發癥以及防治措施等。
研究組患者在對照組得基礎上接受整體護理,具體為:(1)化療前護理:化療前主動與患者進行溝通,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評估患者的心理狀況,給予針對性的心理疏導,消除患者內心的顧慮及擔憂。指導患者合理飲食,增加優質蛋白及維生素的攝入,禁食刺激性食物,以清淡、易消化食物為主,堅持少食多餐。并指導患者進行呼吸鍛煉。(2)化療中護理:嚴密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全面掌握化療藥物的用藥順序及時間,適時詢問患者有無不適,對出現胃腸道反應、骨髓抑制的患者應指導其科學飲食,加強保暖,定時通風換氣,保持病房內溫濕度適宜。(3)化療后護理:化療后指導患者適當進行戶外運動,并為其制定規律的作息時間表,明確每日活動量,保持充足睡眠。同時向患者講解保持良好心態對病情恢復的好處,化療的大致過程及周期、可能出現的毒副反應及應對措施等,使患者做好心理準備,防止出現負面情緒影響化療的順利進行。
采用Piper疲乏量表(PFS)及肺癌患者生活質量評分量表(FACT-L)評價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癌因性疲乏程度與生活質量變化,PFS評分越低表示疲乏越輕微,FACT-L評分越高表示生活質量越好[3];采用護理滿意度測評量表評價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總滿意度為滿意率與基本滿意率之和。
數據檢驗采用SPSS 19.0,P<0.05時為存在統計學差異。
干預前研究組患者P F S 評分為(8.1 3±1.2 6)分,FACT-L評分為(148.13±8.26)分,對照組患者PFS評分為(8.09±1.18)分,FACT-L評分為(147.54±9.32)分,兩組比較無統計學差異 (P>0.05);干預后研究組患者PFS評分為(5.22±0.03)分,FACT-L評分為(180.87±7.25)分,對照組患者PFS評分為(6.14±1.12)分,FACT-L評分為(165.35±8.26)分,兩組比較存在統計學差異,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研究組滿意16例,基本滿意8例,不滿意2例,護理滿意度為92.31%(24/26),對照組滿意14例,基本滿意5例,不滿意7例,護理滿意度為73.08%(19/26),兩組比較存在統計學差異,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化療治療可有效提高NSCLC患者的近期療效,延長生存期,但大多化療藥物多具細胞毒性,常會產生各種毒副作用而使部分患者因無法耐受而中斷化療治療,不利于病情轉歸。整體護理是以現代護理觀為理念指導的一種新型的護理服務模式,以護理程序為工作核心,強調將護理管理與護理技能各環節系統化,從切實滿足患者各項身心需求出發,為患者提高全面、科學、人性化的護理服務,不斷改善其身心狀態緩解疲乏感,提高生活質量,進而保證化療效果[4]。本研究結果表明,干預后兩組患者的PFS評分較干預前均明顯降低,FACT-L評分較干預前明顯升高,且研究組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護理滿意度較對照組更高,兩組比較存在統計學差異,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整體護理有助于緩解患者癌因性疲乏程度,提高生活質量及護理滿意度,在非小細胞肺癌化療患者護理中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