佐然木·喀迪爾
(新疆阿克蘇市林業和草原局,新疆 阿克蘇 843000)
(1)民眾在草原生態規律與功能方面缺少足夠認識。在長期發展中,民眾僅僅將草原作為生產資料,對其生態功能缺少認識,只是注重發展其生產功能,尤其在生態系統承載力方面,更是認識不足,無法有效控制草原鹽漬化、退化以及土壤沙化等問題[1]。
(2)礦產開采方面管理較為粗放,對生態環境產生嚴重影響。一般草原深處是礦產資源主要聚集地,基于經濟利益誘惑,同時由于開采技術、設備與資金等影響,選擇粗放方法進行礦產資源開挖工作,亂采亂挖問題較為嚴重,致使草原面積不斷減少,草場嚴重退化,生態鏈失衡問題較為嚴重。另外,采礦生產形成的廢渣、廢氣與廢水基本上沒有達到排放要求,采礦后相關企業與部門并未及時進行回復與保護,導致草原生態產生“斑點式”破壞,同時持續破壞。另外,在運輸開采等環節會產生大量粉塵,造成二次污染,促使草原破壞效率進一步增加。
(3)草原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并未建立健全中長期規劃與利益鏈接體系,重經濟、輕保護問題較為嚴重。
現階段一些農牧民在獎補政策方面缺少積極性。尤其對于半牧半農地區,人孔較多,人均面積較小,同時補貼標準比較低,所以補增收、獎補增等獎補政策作用無法充分發揮出來,導致一些農牧民對政策補貼意愿較低。另外,基于習慣、環境以及低于等方面影響,一些農牧民無法借助培訓活動發展第三產業以及高效種養業,增收途徑較為單一。農牧民僅僅依靠增加養殖量實現增收,導致草原超載放牧、墾殖過度等不良經營問題持續發生,草場利用缺少有效節制手段。
現階段,草原環監工作涉及到環保、林業以及農業等部門,各部門權責不夠明確,資源共享水平有待提升,同時由于執法困難、交通工具不足以及執法人員能力不足等,對監管效能發揮產生一定影響。另外,由于科技創新水平較低,無法持續輸出生態產品。
(1)對于以重要生態功能區應該制定和其它地區具有差異性的干部考核制度,將社會進步、生態效益以及民生改善等實績與指標作為關鍵考核內容,禁止以生產總值的增長率進行作為主要指標進行考核。另外,強化草原生態輸出功能認識,執行草原修養聲息與轉型發展策略,對草原產業結構進行充分調整,對產業布局加以優化,若是草原產業與可持續發展要求不符,需要予以關閉、停產以及轉型等懲罰,保證草原地區可以從生產經營型有效轉變為生態主導型,促使其生產壓力得到進一步環境。
(2)嚴格實行草原環境開發準入制度,為生態穩定發展提供制度保障。對草原環境承載力以及健康評估等方面進行充分界定,合理制定草原環境保護與開發規劃,對影響草原生態的水資源利用、礦產開采以及重化工產業等潛在風險進行有效控制[2]。
(3)優化草原開發的環境影響評價體系,應該將農業墾殖、草原放牧等納入到評價指標中,構建項目環評與規劃環評的聯動體系,對環評審批以及驗收工作等進行嚴格管控,提高環境標準以及清潔生產準入要求,進而充分保證草原生態能夠得到穩定發展。
(1)全面開展確權承包活動,確保農牧民權益不會受到侵害。(2)強化政策宣傳力度,在基層持續進行草原法等相關法規宣講工作,對草原生態的政策補貼進行詳細講解,不斷引導農牧民參與草原環境保護工作。(3)從對牧區生活、生態以及生產等方面問題進行統籌考慮,對改善民生、生態保護以及生產發展等進行有機結合,按照具體經濟條件與自然條件,分類指導牧區建設,合理施策,拓展致富路徑,明確重點、合理設計步驟開展草原保護。
強化不同部門執法聯動工作,對管理資源共享水平加以強化,并促進執法人員能力與綜合素質,強化基層建設以及交通工具等方面投入,保證草原環監作用能夠充分發揮。不斷強化沙化、退化草原區植灌種草、圍欄封育、生態移民、輪牧休牧以及補播改良等環保建設力度,不斷對進行植被自然恢復。另外,應該以環境保護、草原退化以及沙化防治等工作為科技發展重點內容,合理分配科技資源,構建長效工作體系,有效促進沙化防治以及草原退化防治等科技創新與基礎研究水平,積極研發能夠促進沙化土壤修復效果與效率的新模式、新材料與新技術,持續強化草原保護的科技保障水平,并拓展牧民、農民致富路徑。
眾所周知,草原在防風固沙、預防石漠化與沙漠化、調節氣候、保證物種多樣性以及涵養水源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需要強化草原生態環保工作。對于其中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存在矛盾、生態保護與農牧民生活等存在較大矛盾等問題,應該積極通過加強生態文明理念建設、強化草原確權建設與合理施策等措施加以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