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瑩
(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yī)院感染內科,北京 100045)
兒童新型真菌性腦膜炎主要是由新型隱球菌侵犯腦膜所致的一種深部真菌病,會導致患兒神經系統(tǒng)永久性損傷,出現(xiàn)發(fā)熱、抽搐、失明、昏迷等現(xiàn)象,致死率較高[1]。目前,臨床上多采用兩性霉素B、甘露醇等藥物治療該病,且治療周期較長,藥物刺激性大,傳統(tǒng)的留置針留置時間短,需要反復行靜脈穿刺,便加重了患兒的治療痛苦[2]。PICC操作簡單、留置時間長,能有效保護上肢靜脈,緩解患兒的疼痛,已被臨床廣泛應用。但是,PICC也存在一定的風險,會影響治療效果,有研究表明,將細節(jié)護理干預實施至PICC治療中,能有效降低不良事件發(fā)生率,且置管成功率高[3]。故本次研究將細節(jié)護理干預實施至PICC治療新型真菌性腦膜炎患兒中,并將效果作如下報告:
抽選2018年1月-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13例新型真菌性腦膜炎患兒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患兒7例,女患兒6例;年齡3~12(7.36±2.61)歲;納入標準:經腦脊液涂片墨汁染色或培養(yǎng),找到新型隱球菌而確診;伴有低熱、嘔吐、肌肉反射性痙攣等癥狀,白細胞大于10×106/L、蛋白定量大于450mg/L、糖值小于2.25mmol/L;患兒家屬已了解本次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患兒及其家屬均與鴿子密切接觸過;依從性極低的患兒。本次研究已獲得倫理委員會的批準。
患兒均給予抗真菌感染治療,藥物有兩性霉素B、甘露醇、脂肪乳、高滲葡萄糖等,采用PICC置管行靜脈滴注,然后予以患兒細節(jié)護理干預,內容包括:⑴由于患兒年齡較小,情緒容易不穩(wěn)定,在置管時要根據(jù)患兒的年齡、性格、病情、精神狀態(tài)等安撫其不良情緒,避免血管痙攣;讓患兒保持平臥位,選擇右側貴要靜脈,讓其頭部向穿刺方向靠近,插入PICC循血管,用繃帶加壓;導管長度需預留5cm左右,不可過長;告知患兒及其家屬不可做劇烈運動,若出現(xiàn)少量滲血可將穿刺側肢抬高。⑵隨時觀察患兒的繃帶情況,避免汗多、活動過大、搔抓皮膚等導致繃帶松脫,多詢問患兒皮膚是否瘙癢,查看皮膚是否紅腫;夜間加強巡邏,提高預見性,避免患兒失眠或熟睡無意識拉扯導管。⑶加強PICC置管維護宣傳,詳細告知家屬防脫管的注意事項,并認真聽取家屬的意見、反饋,解答疑惑;囑咐家屬一旦發(fā)現(xiàn)置管有松脫跡象及時告知護理人員。⑷治療期間可為患兒提供多種娛樂,如播放動畫片、玩游戲等轉移其注意力,降低生理上的疼痛;尤其是在穿刺、換藥、輸液時,患兒的情緒容易波動,護理人員要及時采取必要的肢體束縛,多陪伴和安慰患兒,緩解其不良情緒。⑸及時更換敷料,換藥期間需嚴格行無菌操作;貼膜撕取時要從下往上,固定好導管,最后詳細記錄更換時間;患兒洗澡時應用保鮮膜包裹置管處,洗澡后再進行敷料更換;靜脈滴注前后要用生理鹽水沖洗導管,輸液速度不穩(wěn)定時也要及時沖洗導管,避免導管堵塞。
觀察患兒的不良事件發(fā)生率(導管斷裂、穿刺點滲血、導管移位等)及PICC一次性置管成功率。
13例患兒PICC置管均一次性成功,成功率為100.00%。其中,出現(xiàn)穿刺點滲血有1例、導管移位有1例,不良事件發(fā)生率為15.38%。護理期間所有患兒無導管相關性感染、導管脫出、導管斷裂等現(xiàn)象發(fā)生。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13例患兒PICC置管均一次性成功,成功率為100.00%,不良事件發(fā)生率為15.38%,患兒無導管相關性感染、導管脫出、導管斷裂等現(xiàn)象發(fā)生,這表明細節(jié)護理干預能良好幫助患兒維護PICC置管,幫助其提高置管成功率,避免不良事件發(fā)生。通過細節(jié)護理干預,能針對患兒的不同實際情況實施更全面的護理,同時還具有預見性,以此減少不良事件,幫助患兒減少穿刺次數(shù),避免PICC置管的脫落、斷裂等問題,最大程度保障治療的效果。此外,該護理還可有效降低患兒的痛苦,使患兒的治療依從性更高[4-5]。患兒家屬在陪護時,也能全面了解維護PICC置管的重要性,使其能良好配合護理人員的工作,這樣不但能保障PICC置管的成功率,還可持續(xù)性維護PICC治療的質量。
綜上所述,細節(jié)護理干預能幫助新型真菌性腦膜炎患兒提高PICC置管成功率,降低各類不良事件的發(fā)生率,為患兒的康復進程提高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