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銀遠,李 敏,雷雨晴
(宜賓市第一人民醫院骨二科,四川 宜賓 644000)
在臨床護理中,留置尿管不僅是一項常用技術,而且是危重患者診治的一項重要措施[1]。然而,導尿管的介入,其極易對尿道黏膜產生損傷,進而引發尿路感染[2]。而尿路感染則是醫院感染中較為常見的獲得性感染[3]。因此,對尿道口護理顯得尤為重要。基于此,本研究選取74例骨科患者為對象,將生理鹽水應用于尿道口護理中,對其效果展開分析,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9年3月~2019年6月本院骨科住院部收治的擇期手術和導尿≤14天的患者74例為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常規組與實驗組,常規組34例,實驗組40例。納入標準:(1)經倫理委員會批準且簽署同意書者;(2)安置尿管前未發生尿路感染,經血常規、尿常規檢查等顯示正常者。排除標準:(1)會陰處有傷口伴出血者;(2)導尿前合并泌尿系統、全身感染性疾病者;(3)可預見的長期留置尿管者。常規組,男20例,女14例,年齡范圍為22歲~76歲,平均年齡(43.11±5.13)歲。尿管留置時間24~72h,平均留置時間30h。實驗組,男21例,女19例,年齡范圍為24歲~75歲,平均年齡(12.96±5.06)歲。尿管留置時間24~72h,平均留置時間29h。比較兩組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常規組患者尿道口護理的過程中采用碘伏進行常規護理。實驗組在尿道口護理時以生理鹽水進行護理,采用的是濃度為0.9%的氯化鈉注射液對尿道口進行清潔,棉球使用個數約為6個。在護理時,結合骨科患者的實際情況,對護理措施進行不斷的完善,并通過規范和標準化的護理內容與措施為患者提供服務。實驗組所有護理人員均為經過系統培訓的注冊護士。
在對護理效果進行觀察時,選取患者滿意度以及感染發生率作為指標展開觀察。其中,患者滿意度的評價內容為患者自覺癥狀、會陰部皮膚情況、尿路刺激癥、尿道口情況等,評價等級為非常、一般、滿意、不滿意以及非常不滿意五個等級,總患者滿意度為非常、一般與滿意的病例數和占總例數的百分比。感染發生率的評價標準參考的是美國醫療機構的診斷標準,當發熱超過37.8℃、白細胞超過1.4×109/L,尿路感染的評價標準是,尿常規檢查,白細胞男性≥5個/高倍視野,白細胞女性≥10個/高倍視野,以此為依據對護理48h后的感染的發生例數和發生率展開統計。
采用SPSS22.0軟件對患者滿意度和感染發生率計數資料進行分析,采用(%)表示,采用(x2)檢驗,P<0.05代表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在對兩組患者護理后的患者滿意度情況展開比較時,顯示常規組的非常滿意、一般滿意、滿意、不滿意以及非常不滿意的病例數及占比分別為11.76%(4/34)、26.47%(9/34)、29.41%(10/34)、17.65%(6/34)、14.70%(5/34),總患者滿意度為76.47%(26/34)。實驗組的非常滿意、一般滿意、滿意、不滿意以及非常不滿意的病例數及占比分別為20%(8/40)、27.5%(11/40)、40%(16/40)、2.5%(1/40)、2.5%(1/40),總患者滿意度為95%(38/40)。常規組與實驗組在總患者滿意度方面,實驗組95%較常規組76.47%高(x2=7.561,P<0.05)。
在對兩組患者護理后的感染發生率情況展開統計時,顯示常規組患者感染發生率為16.21%(6/37),實驗組的發生率為13.51%(5/37),實驗組感染情況未增加(x2=5.238,P<0.05)。
本次研究將其應用在骨科患者尿道口護理中,顯示實驗組總患者滿意度95%較常規組76.47%高(x2=7.561,P<0.05)。常規組患者感染發生率為16.21%,實驗組為13.51%,實驗組較常規組感染未增加(x2=5.238,P<0.05)。這提示在對骨科患者尿道口護理中,其效果較為理想。這主要是由于與常規護理方式相比,采用這種方式進行護理,不會引起病員的不適,進而可以將患者的滿意度提升,且未增加感染發生率。綜上所述,在骨科患者生理鹽水行尿道口護理的應用,其不僅可以將患者的滿意度顯著增強,而且未增加患者的感染發生率,具有一定的應用與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