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瑞
(廣西壯族自治區第四地質隊,廣西 南寧 530031)
近些年來,頻發的地質災害嚴重干擾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秩序,對自然環境和生態建設造成了負面影響。盡管在政府等有關部門政策的指引下,我國的地質災害防治已經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但是,以預防為主的地質災害防治舉措仍舊存在較多短板,仍舊會為人類社會帶來嚴重的損失。由此,相關部門有必要適當轉變工作方向,建立健全災害預警機制,落實以預防為主的資源保護工作,預防和治理相結合,從而將地質災害所帶來的威脅降至最低。
從自然角度來考慮地質災害對人類社會的影響,則地質災害的出現是不可規避的。比如說,在巖層斷裂的區域多發地震,而在暴雨天氣下,多發泥石流和山體滑坡。或者,由于連續洪澇災害可能會導致區域的水土流失嚴重,從而導致泥石流和山體滑坡等次生災害出現。
由自然因素而誘發的地質災害是難以預測的,但縱觀近些年的地質災害發生情況,雖然自然因素所誘發的地質災害占有較大比重,但是人為因素同樣無為地質災害的發生點燃了導火索。事實上,隨著現代化工業建設如火如荼的推進,人類的活動愈加注重其自身的利益,缺乏水土保護意識。一棟棟拔地而起的高樓大廈、一座座利民惠民的水利工程以及沒有止境的礦產資源開采,都導致地球的水土資源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其承受的壓力達到歷史空前水準,大幅度削弱了自然的自我調節能力。近些年來,盡管人們已經對生態保護有所意識,但是對生態平衡的修復并非一朝一夕能夠實現的,倘若伐木造田、但砍案法的現象不能從根源上被徹底規避,那么對水土資源合理開發利用的不和諧因素,將會持續存在,從而增加地質災害的發生概率。
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的經濟活動同樣也是催生地質災害的罪魁禍首,隨著現代化社會生活節奏的逐漸加快,礦產等自然資源已經很難滿足城市的現代化需求,人類為了獲得更好的經濟基礎,反而變本加厲的展開土地開發活動,導致土地開采力度過大、地質災害接踵而來。事實上,倘若人類不能節制自己的欲望,對土地進行無休止的亂開發、亂生產,那么終有一日,嚴峻的地質災害問題將會導致土地質量大幅度下降,土地的自保能力將無法滿足人們的生產需求,最終形成惡性循環。
汶川地震所帶來的慘痛記憶仍舊歷歷在目,近些年來,國家和政府高度重視地質災害的防治工作,在一系列政策和法規的指引下,該項工作已經初見成效。具體來說,國家政府致力于推動地質災害防治的制度化建設,專門針對不同的地質災害類型出臺了相應的法律條文,將生態建設以及防治的責任義務單位甚至是個人,突發災害的預防及處理機制已經初見雛形,但是在我國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取得顯著進展的同時,仍舊有很多的短板亟待補齊,尤其在管理工作和基礎工作層面,更是需要政府部門以及有關部門付出大量精力去完善。比如說,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逐漸提升,越來越多的房屋建筑工程和基礎設施建設仍舊在熱火朝天的推進,對土地資源的過度開發利用,導致區域生態壓力始終未曾放緩。與此同時,政府部門以及相關機構對地質災害的檢測范圍覆蓋度不足,仍舊難以在第一時間對可能發生的地質災害作出預警工作。再者,現階段有關部門的全方位立體式預警機制尚未健全,及時能夠通過衛星技術對可能突發的惡劣氣象問題做出預警,但是卻很難推斷出相伴而來的次生災害,且信息傳遞有一定的時延,可能會導致群眾撤離以及后期救援工作存在弊端。所以,政府部門以及相關部門人員必須理性看待現階段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取得的成就以及上層的短板,針對上述問題制定行之有效的防治對策,再提高人們經濟水平的同時注重生態修復工作,通過預防和治理的形式降低地質災害所帶來的損失。
在展開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過程中,相應責任部門必須對地質災害的等級進行科學劃分,而確保防治手段的針對性落實,提高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實效性。首先,災害等級評估人員必須立足我國的生態背景,對地質災害的發生頻率、多發地區以及具體誘因進行細致調查,對重點區域的環境變化情況及發展趨勢展開評估與預測,進而通過長效的地質環境監測為地質災害的等級評定提供依據。值得注意的是,在生態相對脆弱、地質災害發生可能性較高的區域,相關負責人員務必要定期對其地質情況展開監測與分析,借助現代化技術體系建立網信息網絡,確保防治措施對該區域的全面覆蓋。最后,地質災害監測與防治部門必須盡快建立其地質災害等級評估體系,利用后續各項地質災害等級評價工作有所依據,從而保障地質災害劃分的合理性與科學性,找準災害防治要點。
雖然地質災害大多具有突發性特征,但是部分地質災害是可以通過對數據的合理分析預測出來的。所以,相關地質監測部門必須秉持未雨綢繆的災害防范理念,預先制定并健全災害預警機制,確保在地質災害真正到來之際能夠有序不紊地展開各項人員撤離以及財產保護工作,將災害所帶來的損失降至最低。客觀來說,地質災害對生態環境帶來的損害是不可逆的,部分受到地質災害侵襲的區域不僅土地資源利用率變低,資源不可再次利用,同時該區域的農業發展將會長時間停滯不前。面對地質災害所帶來的負面影響,相關地質監測部門務必要通過災害預警機制的構建,對自然地質災害的發生進行有效預防。以我國多發的山體滑坡、泥石流以及土地荒漠化等地質災害為例,這部分災害的發生都是有跡象的,這也就意味著其可以通過技術手段被預測,并通過人為治理被預防。比如說,針對土地荒漠化和山體滑坡等地質災害,地方政府可以組織民眾栽種植被,對山體進行加固,從根源上阻斷災害的發生途徑。但是,這也就意味著政府以及相關地質部門必須具備評估與檢查整個區域土地的能力,從而保證其獲取信息的全面性和有效性,對一切可能發生的危險隱患進行排查與清除,盡可能將地質災害事故的發生概率降至最低。如此,除卻災害預警機制的建立以外,地方政府以及地質部門還應該專門組織成立巡查小組,投入專業人員對山體滑坡及泥石流風險潛在地區展開全面排查,一旦發現隱患問題,要立即交由上級部門進行數據匯總以及排查處理。最后,每一次惡劣的地質災害都會導致區域土地資源的嚴重損失,以預防為主的災害預警機制建立雖然看似前期投入較大,但是其對人類社會帶來的正面笑意卻是不可估量的,是值得政府及相關部門高度重視的。
除卻自然因素誘發的地質災害外,由人類社會行為和經濟活動所導致的地質災害同樣不計其數。所以,政府部門及相關地質部門務必要盡快建立地質災害預警的監督和管理制度,對待天災人禍不能懷揣絲毫僥幸心理,并為之部署專業的監督與管理團隊,從法律的層面嚴厲打擊土地隨意使用以及過度開發等行為。具體來說,政府部門首先要通過立法和出臺政策來強調生態治理的監督制度,對過度放牧、濫砍濫伐等行為進行法律層面的追究,從而確保廣大民眾能夠意識到生態環境修復的嚴峻性,從而自覺約束自己的生產活動行為,形成資源保護和災害防范意識。事實上,作為社會活動的主體,人類環保意識的形成是推動人與自然共同發展、降低地質災害概率的核心要素,而人類環保意識的形成需要責任監督制度的約束,更需要法律的保駕護航。其次,政府部門可以適當為地質監測部門撥發款項,進行引進更加先進的監督設施,從而對地質災害的情況展開實時監測與定期治理,控制生產力度,將廣大民眾的生產和經營控制在不損害生態環境的范圍內,提高災害防治工作質量。再次,政府部門以及相關地質部門應該設立多個人員層層監管的管理體系,既要保證土地開發利用項目的有效推進,同時也要盡可能緩解經濟建設和生態修復間的矛盾。比如說,相關人員可以充分借助現代化社會中比較先進的衛星測繪技術、無人機巡查技術的,為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增添輔助手段,從而根除土地資源受損的可能性情況。
我國經濟建設和生態環境的矛盾由來已久,很長一段時間以來,由于部分區域對于土地資源的過度開發利用,導致生態環境的自我調節能力嚴重失衡,這也是近些年來部分地質災害的根本誘因。面對日益惡化的生態環境,倘若仍舊對經濟建設和生態環境的矛盾放任不管,可能會導致地質災害愈加猖獗,最終導致脆弱的生態環境承受不住最后一根稻草的重壓。所以,政府部門必須盡快組織協調各方機構開展生態環境修復治理工作,秉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開拓“青山不負人,人不負青山”的和諧局面。首先,政府部門要降低土地的開發程度,提高現有土地資源的利用效率,避免人們對于土地資源的無度開采、對礦產資源的過度挖掘。而對于部分已經受到嚴重侵損、且地質災害發生頻率極高的區域,必須要循序漸進的落實地質修復工作。比如說,政府部門可以針對被過度采挖的礦區制定土地復墾制度,因地制宜地組織附近群眾對礦區土地進行再次開發利用,優先種植具有生態效益的植被,并由政府為之提供補貼政策。其次,為避免受到不合理開發的土地始終維持荒地面貌,政府部門可以嘗試制定科學化的生態失衡防治策略,對于已經沉陷或呈現荒漠化特征的土地采取積極有效的治理措施,積極修復生態環境。再比如說,地方政府部門應始終堅持退耕還林還草政策,嚴格限制地方百姓的放牧以及砍伐活動,促使生態環境的自我修復能力逐漸恢復。
正所謂天災人禍,也許由自然因素所誘發的地質災害是不可避免的,但人為因素所導致地質災害或許還有回環余地。因此,地方政府應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的宣傳工作,向廣大人民群眾普及生態優先的發展政策以及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理念,讓群眾意識到唯有保護生態環境才是為子孫后代種下的真正福蔭。與此同時,政府部門應為各行各業專門出臺生態建設準則,嚴力打擊因利益熏心而違背生態建設制度的單位企業,確保各行各業均能夠在保護生態資源的基礎上追求自身利益,避免違法項目的開發。除此以外,還應該注重開辟自然保護區,對稀有的生態資源進行保護干預,避免本就脆弱的環境遭受嚴重打擊,推動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值得注意的是,人類活動為自然環境帶來的重創已然形成,由于過度開墾和看看阿爾法所帶來的水土流失以及土地荒漠化有愈演愈烈的趨勢,這就要求相應單位部門的人員秉持綠色發展理念以及投資要求,先考慮生態效益,在考慮經濟效益,從而在生態維護中有效運用經濟效益成果,促進生態和經濟的協調發展,避免由于人類破壞活動而造成的地質災害出現。
綜上所述,地質災害不僅會為國家和人民帶來嚴重的損失,同時會導致地方的發展在一定周期內停滯不前。因此,政府部門必須嚴格限制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人類活動,建立地質災害預警機制和監督制度,著手落實區域生態修復工作,從而削弱地質災害為人類社會及生態環境帶來的負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