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愛珍
(南寧市第七人民醫院,廣西 南寧 530012)
月經不調在臨床中是一種非常常見的婦科疾病,臨床中患者通常表現為出血量異常或者是月經異常,并且患者經常會伴隨產生全身性癥狀以及腹痛。對于大多數女性來說,通常認為月經不調是非常正常的生理現象,就醫依從性相對較差,因此這就會在一定程度上使疾病發展更加嚴重。這主要是由于患者缺少對疾病的正確認識,治療配合性相對較差。有關研究顯示,中醫護理干預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對患者的月經不調癥狀進行有效改善,并且可以獲得非常顯著的護理成效[1]。本文的主要目標就是分析月經不調患者開展中醫護理干預的臨床觀察,現報道如下。
選取本院36例月經不調患者開展研究,標本納入時間為2018年12月-2019年12月,隨機分為參照組和觀察組,各28例。參照組患者的平均年齡為(29.12±1.05)歲,觀察組患者的平均年齡為(29.44±1.11)歲。兩組基線資料對比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1 參照組
本組實行常規護理,主要是對患者的病情狀況進行密切觀察。告知患者保持外陰清潔,避免產生感染等一系列并發癥。
1.2.2 觀察組
本組實行中醫護理干預。穴位貼敷:鮮益母草200克,白術、當歸、熟地黃、制香附、黨參、川芎、生地黃各100克,青皮、陳皮、半夏、烏藥,牡丹皮、麥冬、酒芍、地骨皮、柴胡、紅花、倉術各50克,將所有藥物研磨成細末,將其調和成糊狀,然后將藥糊涂抹在距離點燃艾灸插口約3cm的網狀貼片。艾灸治療:患者取仰臥位,充分暴露其腹部,遵醫囑點穴定位,將點燃的艾條和藥糊網狀貼片對準腧穴對其實行溫和灸,以患者感到溫熱舒適為宜,每次30分鐘,一個療程為7-10次。①基礎護理。為患者講解中醫護理理念,強化其對中醫整體護理的了解和掌握,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使患者可以更好地接受治療,同時對患者的病情狀況進行密切觀察,一旦產生異常則要及時告知醫生。②飲食指導。護理人員要按照患者的病情狀況對患者實行飲食護理,通常情況下,要想使患者機體內過盛的內火得到有效降低,可以食用黑木耳、藕汁等具有清熱涼血作用的食物。對于身體虛胖、畏寒的患者來說,要告知其不要使用生冷刺激性食物,進而避免產生痛經以及閉經的狀況。③心理疏導。月經不調患者很容易產生不良情緒,臨床中通常表現為易怒多思,其產生主要是由于肝氣郁結所造成的。對此,護理人員應該和患者保持良好的溝通,鼓勵引導患者,緩解患者的不良心理。④日常生活護理。告知患者在生活中最好不要接觸冷水。注意防寒保暖,避免外邪入侵。告知患者在生活中合理運動,這樣一來不但可以使自身機體素質得到強化,還可以實現對血脈以及經絡的調節。
分析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依從性,并且對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狀況進行詳細記錄。
通過SPSS21.0軟件統計分析數據,使用(±s)和(%)分別表示計量資料和計數資料,并開展t檢驗和卡方檢驗;當統計值P<0.05,則表示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參照組患者的治療依從性評分(7.64±1.78)顯著低于參照組(9.80±1.33)(t=5.143,P=0.000)。
和參照組相比(75.00%),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96.43%)相對較高(P=0.05)。
月經不調在女性中是一種非常常見的疾病,社會的發展和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月經不調的發病率也越來越高。患者在臨床中通常以月經周期、經量、經色以及經質產生異常為主要表現,一般會在絕經期前以及月經周期產生。另外,患者還會伴隨乳房脹痛、神情緊張、虛弱乏力以及腰部酸脹等一系列癥狀,不僅對患者的身體健康帶來了不利影響,嚴重的甚至還會造成不孕不育。
中醫護理干預主要是利用辯證治療理念以及中醫整體觀念為患者提供護理干預。護理人員的態度、行為、語言以及氣質等都會對患者的情緒產生影響,可以使其不良情緒得到有效改善,緩解其焦慮感,進而強化疾病的治療信心,緩解患者痛苦[2]。并且藥物調理的應用,可以有效調節經絡血脈以及機體臟腑功能,使患者的機體保持在相對平衡的狀態中,進而實現對患者月經不調進行治療的目標。另外,從中醫層面對患者的病情狀況進行密切觀察,并且對其實行飲食護理,臨床中利用中醫護理的優勢和特征,在護理工作中運用中醫學理論,能夠使臨床醫學的護理特色得到強化,進而提高臨床治療效果。在月經不調患者中實行中醫護理干預,告知患者對自身飲食結構進行有效調整,能夠使其形成良好的生活和飲食習慣,并且中藥湯劑的使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改善患者卵巢黃體酮的分泌,可以優化患者的激素水平,補充血容量,能夠起到活血養腎的效果[3]。
綜上所述,在對月經不調患者所進行的護理中實行中醫護理干預,可以提高患者的護理效果,對于進一步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是非常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