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平紀
(邯鄲市委黨校/邯鄲市行政學院 河北邯鄲 056000)
2004年,中國共產黨十六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任務,2005年2月,胡錦濤同志在中央黨校舉辦的“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專題研討班上,全面闡述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時代背景、科學內涵、基本特征等;黨的十八大把“和諧”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基本要素之一,這鮮明體現了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價值目標。2018年3月11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審議通過憲法修正案,將“國家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寫入憲法,因此我們有必要多視角理解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民主是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民主意味著每個公民在政治上和法律上都是平等的,享有平等的自由和權利,受到政府同等的對待和保護。民主或者形象的說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最本質的屬性。“一切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既是馬克思主義的最高命題,又是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社會建設的根本價值。實現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應當是社會主義社會所追求的最高目標。而沒有民主就無法實現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也是社會主義與其他社會形態的本質區別之一。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也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更無從談起。共產黨執政就是領導與支持人民當家作主,最廣泛的動員和組織人民群眾依法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維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1945年,著名愛國民主人士黃炎培向毛澤東提出中國共產黨如何擺脫“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歷史周期律的問題,毛澤東回答說:“我們已經找到了一條新路,我們能跳出這周期律。這條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讓人民來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來負責,才不會人亡政息”。
民主是和諧社會的本質。在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內涵中,民主是居于首要地位的,側重于從社會本質意義上規定和諧社會的性質。和諧社會是全體人民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社會,將民主作為和諧社會的本質和目標,也就意味著和諧社會必須是一個能夠保證人民依法行使民主權利,尊重人民群眾的創造精神,讓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得到充分發揮,使各種積極因素得到充分調動的社會,是一個能夠有效解決各種社會矛盾和糾紛,確保社會穩定團結的社會,是一個以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正確反映各方面群眾利益的社會。民主體現了和諧社會的根本目的。
民主是和諧社會建設的政治保障。社會公平是和諧社會的重要特征和基本取向,而民主的特點就是否定等級特權,為了體現民主,通過憲法確立了人民在國家生活中的政治地位,明確規定了公民的權利和義務,通過建立在機會和發展面前人人平等的競爭機制,實現人與人之間機會與發展的平等;通過司法公正的原則,維護社會公正和人與人之間的平等。在民主原則下,社會經濟和政治利益的分配都是通過嚴格的程序來解決的,這就避免了因政治人物的主觀隨意性而帶來的秩序混亂和利益分配的不平等。和諧社會是安定有序的社會,而民主則有利于維護社會穩定。隨著我國社會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方式、利益關系和分配方式的多樣化,人們的利益訴求、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的多樣化也勢在必然。影響社會和諧的矛盾和問題日益突出,一是各種信訪、上訪、群體性事件居高不下,“無直接利益沖突”和暴力抗法現象增多;二是用人腐敗和商業賄賂現象處于高發多發期。三是各種損害群眾利益的行為屢禁不止,品頻頻發生;四是收入分配差距加大,社會公平感下降。從當前社會沖突的根源來看,相當多的因素來源于民主的溝通渠道不暢或者民主的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程度不高。只有不斷發展民主政治,暢通民主參與渠道,吸納各種利益訴求,反映各種民主意愿,才能增強民眾的政治認同感和社會歸屬感,化解因政治不信任而導致的社會沖突,有利于促進社會穩定與和諧。和諧社會是一個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都能得到充分發揮的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人民的事業,沒有人民群眾積極性和創造性的發揮,和諧社會建設就只能是空中樓閣。只有大力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堅決貫徹人民當家作主的原則,從法律和制度上保證人民群眾的主人地位,才能夠最大限度的調動人們的主動性和創造精神。同時民主的政治氛圍給人們提供了一個暢所欲言的社會環境,有利于人們意見的充分發表和民智的高度集中,而廣開言路和民眾智慧的充分發揮,是進行科學決策和保障決策科學化的前提。
法治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內在要求。和諧社會是“和而不同”的社會,是承認個體獨立性的社會。各個不同的個體要組成一個和諧的整體,必須要有事物的組織原則和運行法則。在良好的法律狀態下,就可以既使個人的意志得到尊重,個人的利益得到保護,又使各個不同的個人服從于一定的規則,形成既有個人自由,又有統一意志的社會局面。只有法治才能保障良好的規范來確認個人的權益,并形成統一的整體意志和行為規則。法治作為一種現實的法律秩序狀態,也是和諧社會的一種存在形式。和諧社會的建立必須以法治為中心,構建一個秩序井然、公平公正、人民權利得到充分保障、人人能夠安居樂業、和睦相處的社會。法治社會中最重要的規則是法律規則,和諧社會必須以法律手段來治國理政,使國家權利的行使和社會成員的活動處于嚴格依法辦事的狀態,經濟、政治、文化發展與社會全面進步具有基本的秩序保障。
法治是民主的程序化及其規則的實現。我國的社會主義制度既然以人民民主為其主體根基,就意味著它必然也要以法治為主導的政治形式。因為真正的法治,其核心是確立憲法和法律在整個社會和國家生活各個領域中的最高權威,法律所反映的是通過國家意志而體現出的人民的意志,法律這種最高權威的實質,就是人民作為最高權力主體的最終主宰地位。以此為基礎的社會和諧,就是更多的依賴社會制度、體例、機制、規范和程序來保證和實現。只有著眼于社會深層結構和秩序的調整與維護,將構造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逐步落實為制度化和程序化,即法治化的措施,健全法治并充分落實,在全社會形成真正依法辦事的風氣和習慣,這樣才能夠實現并保持基本的、穩定的、可持續的和諧。
法治來源于法律,法律是追求社會和諧的產物。在西方,柏拉圖認為法律的重要作用在于使各個社會成員各安本分的生活,這種各安本分也就是為了減少社會矛盾。我國戰國時期商鞅就認為,法律的作用是“定分止爭”。[1]定分止爭,其重大意義就在于減少矛盾和化解矛盾,維護和實現社會和諧。
法治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制度保證。法治本身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個價值標準,同時又是實現其他社會價值標準的保障機制。民主政治的實現,市場經濟的發展,先進文化的建設,社會的全面進步,人的全面發展,都需要法律制度來規范,都需要通過依法治理來保障。和諧社會的其他目標的實現過程,本質上是人的各項權利的實現過程。人民的政治權利、經濟權利和文化權利的實現,都要通過各種法定的程序來具體實施。和諧社會的多元化利益訴求需要通過法治的手段來整合協調,離開法治,和諧社會的建設就會因制度的缺位而落空。在各種和諧因素中,社會機制和制度和諧是基礎,包括權利與義務的和諧,公權力與私權利的和諧,公權力與公權力的和諧,私權利與私權利的和諧,它們共同構成社會利益關系的和諧。[2]只有實行法治,才能實現制度和諧。
誠實守信是建立和諧人際關系的重要道德準則,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古人立身處世講究仁、義、禮、智、信,其中的“信”,即信實、誠實守信。孔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3]意思是說:缺了相互信任的社會,不知道該怎么運行。社會主義條件下,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人與人之間應當是互幫互助、誠實守信、平等友愛、融洽相處的新型關系。誠信是個人的立身之本,是做人的首要德行,在社會主義條件下應當進一步發揚光大。
誠信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誠信要求社會成員自覺遵守社會規則、規章制度和公共秩序,并按這些規范行事。如果一個社會有了合理的統一的社會規則,而社會成員又能普遍認同和自覺遵守這些社會規則,這就有了誠信,社會也就有了正常的生產生活秩序,也就有利于形成和諧的氛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對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即追求人際之間的誠實守信、和睦相處。這不僅要靠法律來規范人們的行為,而且要通過道德建設來營造良好的人際環境。法治是他律,道德約束是自律。和諧社會需要他律,也需要所有社會成員通過道德的作用實現自律。在道德規范體系中,誠實守信可以最大限度的減少社會生活中的各種內耗和摩擦、減少社會生活的風險和代價、使社會的運行成本大大降低。有助于構筑良好的人際關系,消除矛盾激化的潛在因素。
在現代信用體系中,個人誠信是基礎,但關鍵是政府誠信,這是一整個社會誠信的保證。孔子曰:“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4]政府失信,會破壞公民和政府之間的信任與協作關系,動搖法治政府的根基,影響社會的和諧。政府失信是社會失信中最具破壞力的毒素,將直接導致全社會的信用失常。部分官員言行不一,說一套做一套,乃至于使說謊成為工作的常態,這是對政府公信的直接耗蝕。謊言如刀,會斬斷人與人、民與官、群眾與黨和政府的關系。使之各自成為無援的“孤島”,各自走向式微衰亡。
古人云:“人無信不立,業無信難興,政無信必頹”。判斷政府與社會是不是和諧很重要的一條,就是社會對政府是不是信任,政府有沒有得到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社會對政府的信任從何而來?首要的當然是看這個政府代表的是誰的利益,是為誰服務。現在黨和政府提出要以人為本,取信于民,要真正的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尤其是近年來黨和政府對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民生問題的重視,對群眾切齒痛恨的腐敗問題的懲治,對社會弱勢群體的關注等,就充分體現了黨和政府為人民服務的宗旨。這極大地緩和了社會矛盾,改善了政府的形象,取得了人民的信任,促進了社會的和諧。
總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內涵是豐富的,具有多面性。和諧是總體目標,民主側重其社會本質,法治側重其制度保障,誠信側重其道德基礎。沒有民主,人民無權利可言,就難談法治;沒有法治,民主就無法保障,誠信也難以養成;社會、政府不講誠信,也就稱不上法治,人民的各項權利也難以維護。這三者既互相區別,又互相聯系,密不可分,涵蓋和決定了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其它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