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媛媛 王鑫榮
(重慶理工大學 重慶 400054)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習近平高度重視教育事業發展,多次在講話、視察、談話和回信中提出內容豐富、特色鮮明的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并載入《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之江新語》《平易近人》等專著。在新時代條件下,習近平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是我國教育思想的創新與發展,對做好新時代教育工作顯得十分重要。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結合當前我國教育事業發展實際,根據時代發展新要求,繼承和發展前人教育思想,多次對我國未來教育工作的開展做出重要指示,形成了以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堅持立德樹人、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倡導尊師重教、促進教育公平、擴大教育對外開放等為主要內容的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
教育事業根本保證: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教育和人才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根本所在,加強黨對教育事業的全面領導,首要的是加強思想政治領導,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確保辦學的政治方向。其次,要“堅持黨管辦學方向、管改革發展、管干部、管人才”[1]的總體要求,持續加大教育改革力度,牢牢把握黨的領導這條主心骨,使堅持黨的領導在教育領域發揮巨大作用。在教育領域加強黨的領導,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道路,推動我國成為現代化教育強國。
教育事業根本任務:堅持推進立德樹人。習近平強調,“堅持立德樹人,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教書育人全過程”[2],將立德樹人作為我國教育事業發展的根本任務和重要使命,強調教育不僅要教會學生書本知識,更要注重引導學生學習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定共產主義理想信念。青年學生尚處于科學價值觀發展時期,青年學生的價值觀培養關乎我國發展未來。為此,學生要從自身做起,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自身行動指南,并通過自己的言行舉止影響到更多人。教師作為教書育人的主體,要言傳身教,承擔教導學生樹立正確人生觀的重任。此外,學校要堅持抓好學生價值觀培養工作,時刻牢記立德樹人使命,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人才保障。
教育事業內生動力: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習近平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提出,“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3]要實現這些目標就要深化教育領域改革,改革招生制度,改變過去一考定校制度,學生可根據平時成績來選擇理想學校,還可通過學校自主招生來選擇學校,為學生提供了更大的選擇權。重視勞動和體育教育,幫助學生增強體質、培養人格、錘煉意志,提高健康水平。改革本科教育制度,打造含金量高的優秀課程,并合理給學生增加學業負擔,推動本科教育高質量發展。建立創新人才培養機制,發展“互聯網+教育”,完善“雙一流”建設體系,以社會未來發展需求為導向,推動人才培養模式調整。
教育事業隊伍保障:積極倡導尊師重教。“經師易求,人師難得。”在學習期間,一個老師對于學生價值觀的樹立尤為重要,一個好的老師,是一人之幸,學校之幸,國家之幸。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對老師提出嚴格要求是對學生和國家的負責。同時,面對新時代對教育發展提出的更高要求,我們必須重視教師隊伍建設,積極弘揚尊師重教的社會氛圍,努力提高教師在社會、政治中的地位,使教師們享有應有的社會聲望,增加對教師的各方面支持,解決教師后顧之憂,讓教師可以靜心安心熱心從事教育工作。
教育事業重要基礎:扎實促進教育公平。習近平強調,“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要不斷促進教育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以教育公平促進社會公平正義”[4],統籌城鄉、區域教育資源合理分配,加大對教育資源稀缺地區的資金投入和政策傾斜,補齊教育落后短板。同時做好進城務工人員孩子和留守兒童教育保障工作,改善他們接受義務教育的情況,完善義務教育服務體系。網絡信息化技術的發展為實現教育公平提供了新的契機,我國地域不均衡,西部偏遠山區與東部沿海城市的教育資源存在巨大差距,目前隨著教育信息化的發展,學生可以共享優秀網絡教育資源,彌補偏遠落后地區教育資源不足問題。
教育事業外在動力:擴大教育對外開放。在全球化的發展背景下,中國的發展與世界的發展二者緊密聯系,相互依存。習近平大力支持教育的對外開放,并強調,“中國將加強同世界各國的教育交流,擴大教育對外開放,積極支持發展中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同各國人民一道努力,推動人類邁向更加美好的明天”[6]。抓好“引進來”和“走出去”雙向互動模式,一方面,加大引智資金和政策支持,吸引更多國外優秀專家學者來中國開展科研和教學工作,吸引更多國外高校來華開展高質量的合作辦學和合作項目,從中學習到先進優秀的教學理念和辦學經驗;另一方面,鼓勵中國高水平大學走出國門,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立足國際發展視野,積極在國外辦學,弘揚中國特色教育理念和模式。通過“引進來”和“走出去”實現教育理念、教育模式等的來往互通,從而在合作交流中推動教育事業蓬勃發展。
探究習近平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不僅是為了掌握其內容,更重要的是為了對它進行大力宣傳,充分發揮其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重要作用。習近平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作為歷史和現實的產物,具有重要的時代價值。
為中國教育理論寶庫注入新內容。習近平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繼承了古代重視教育、注重公平、尊師重教育等優秀教育思想,并讓這些思想精華重新煥發光芒,推動它們走向國際社會。例如孔子學院的建立,中國已經在全球范圍內掀起了學習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的熱潮,為中國傳統教育思想帶來新的發展活力。不僅如此,習近平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還在中國共產黨人教育思想的基礎上,立足時代發展變化要求,遵循我國教育事業發展的內在規律,創造性地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并提供了新方法新思路,豐富了中國共產黨人教育思想的內容。
為實現中國教育現代化提供新指導。黨的十九大確立了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分兩步走的目標,從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再奮斗1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這是新時期我國教育事業發展面臨的首要戰略需求,教育事業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先導和基礎,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是從現在起到2035年我國教育發展的新目標。習近平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在繼承和發展前人教育思想的基礎上逐漸形成,進一步更新了教育理念、明確了發展目標、完善了教育結構,對推動實現教育現代化提供了科學的理論指導。
為世界各國教育事業發展給予新方案。當今的世界只會越來越開放,世界各國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日趨緊密,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亞投行、“一帶一路”倡議等為其他國家解決發展中面臨的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提供了中國方案。中國作為一個愛好和平的國家,依托“一帶一路”倡議,在幫助沿線國家發展經濟的同時,以教育為主的人文交流機制也幫助各國之間教育事業的交流與合作,為解決各國教育事業發展面臨的難題提出中國方案,促進世界各國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推動實現人類命運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