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 錦 王 敏 魏卉甜
(河套學院 內蒙古巴彥淖爾市 015000)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至關重要,學校的教育、管理等都要圍繞這條線來開展。思想政治理論課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共青團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可或缺的“主陣地”,承擔著青年思想引領的重要任務。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主要任務,是將馬克思主義理論全面準確地傳授給學生。學生能夠將馬克思主義作為自己的信仰在心中扎根。共青團“主陣地”通過校園文化、社會實踐、網絡平臺等載體強化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解,將其外化成自覺行為,并能運用其解決實際問題,形成正確的觀念。
思想政治理論課與共青團陣地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方法不一樣,但二者的方向和目標是一致的,都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
內蒙古A高校重視思想政治理論課,不斷完善聽評思政課制度,提升思政課教學質量。適應新形勢,對思政課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進行改革,推動小班教學,提升教學效果。由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變,開展專題式教學,提升思政課課堂感染力。加強對思政課教師的培訓學習,學習之后的交流研討對教師有很大幫助。建立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訓室。經常開展集體備課、聽課評課、教學競賽、優質課評選和“名師示范課堂”建設等活動。思政課以課堂理論教學為主導,學生在課堂上學到了系統的理論知識。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滿意度也比較高。
共青團陣地活動填補了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空白,實現了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線上線下融合。內蒙古A高校共青團通過舉辦校園文化活動、開展社會實踐、構建網絡平臺等,發揮“主陣地”協同育人作用。
文化育人是讓大學生自覺的、發自內心地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內蒙古A高校共青團以立德樹人為根本,全面推進文化育人內容革新、形式創新。一是依托“青馬工程”宣傳馬克思主義理論及其中國化成果,培養優秀的學生干部成長為堅定的青年馬克思主義者。二是依托“愛祖國擔大任做新人”等主題教育活動,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三是依托“誠信感恩勵志”教育報告會、“珍惜父母血汗錢”主題班團會、“朗讀者”“敘言母愛·蜜語感恩”等品牌活動,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四是開展主題鮮明、內涵豐富的校園科技文化藝術活動。圍繞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形成學校品牌活動與系部專業特色活動、社團活動相結合的校園文化活動體系;舉辦中華優秀經典詩詞誦讀比賽、中華詩詞大賽、民族團結進步活動、辯論賽、科技作品展、書畫攝影展、創業大賽、科技作品競賽、體育競賽等科技文化藝術活動;根據學科特點、各學生社團特點,創建“一系一品”“一團一品”校園文化精品項目,增強項目的時代感和實效性,逐漸形成“系系有精品”“團團有活動”、校園文化精品不斷豐富、不斷成熟的良好局面。
內蒙古A高校共青團堅持扎根青年,積極搭建平臺,強化工作保障,扎實推動實踐育人工作。
一是構建社會實踐長效機制,引領青年增長才干、提升素質。將社會實踐作為“第二課堂成績單”必選項目納入人才培養方案,學生要完成一定的社會實踐學時,完成社會實踐的學生給予一定的學分。教師參加和指導學生社會實踐也給予課時計算。學校每年開展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學生依據自己的專業組建團隊,也可以個人單獨開展社會實踐。學生在城鎮、鄉村、社區、企業等社會實踐基地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在基層得到了鍛煉、受到了教育。二是建立志愿服務工作體系,教育學生積極參與志愿服務,培養奉獻精神。學生通過注冊“志愿匯”,全部實現志愿者身份認證。學生積極到敬老院、社區、農村等地開展志愿服務活動,參加大型賽事、會議、獻血等志愿服務。學生在活動中形成了主人翁意識,增強了責任感和使命感。
網民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青年學生,他們可以說是“人人上網、處處上網、日日上網”。然而,網上信息繁雜,學生在上網的時候很容易被負能量信息干擾,甚至被西方意識形態滲透。面對新形勢,內蒙古A高校共青團充分發揮網絡育人功能,不斷強化網上意識形態工作。
一是加強網絡陣地建設,成立青年新媒體中心,延展“兩微一端”新媒體工作矩陣。建立完善網宣員、網絡文明志愿者骨干隊伍的培訓和管理機制,提高互聯網工作水平,構筑清朗網絡空間,形成網絡輿論引導工作合力,努力讓共青團傳播黨的聲音更深更透。二是以重大節日、重要時間節點、熱點問題、突發事件為契機,開展網上主題教育活動,做好正向及時的網絡輿論引導加強網絡思想引領。三是營造積極向上的網絡文化氛圍,打造青年學生喜愛的網絡文化精品活動,切實發揮網絡文化育人作用。開展學生典型選樹宣傳活動,發揮學生典型的號召力和影響力,以朋輩榜樣力量教育、引導、激勵青年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