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志剛
(德州學院,山東 德州 253000)
高等教育國際化不僅是學生、教師等教育有關人員的跨國流動,也是教學實踐活動和科研項目的國際合作與交流。根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 年)》的指導,在教育改革步入綱要規劃的階段性尾聲前,我國高校已經歷長期全方位、多層次的國際合作與交流,如今高等教育國際化開始表現出步伐不斷加快的新趨勢。新趨勢下高校在推動高等教育國際化時會遭遇到更多挑戰,但伴隨挑戰而來的也是加快國際化的機遇。高校可以通過加強教育課程國際化水平建設、制定更具國際化理念的教學策略等舉措,將面對挑戰的壓力化為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前進動力。同時高校也要抓住教育變革挑戰下蘊藏的機遇,在政府部門幫助下,落實高等教育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為國家培養更多國際化人才。
2020 年,全球大部分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阻礙,但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為高校提供了新的教學模式選擇。如2020 年4 月高等教育與網易有道聯合發布全新國際慕課平臺,將大量優質中國大學課程資源與世界同步,分享中國高校運用互聯網教育平臺的心得。但高校在構建互聯網開放課程平臺過程中,仍面臨著兩大挑戰。
一是課程設置未考慮國際化因素,高校在互聯網平臺直接照搬學校原有課程,難以讓國外學生接受。其他國家學生的學習方式和學習習慣與我國學生差別較大,較難適應我國課程教育方式。且學生文化背景不同、思維方式差異巨大等客觀因素的存在,讓高校在課程內容設置方面更加謹慎。
二是教師隊伍國際化水平有待加強,部分教師難以根據國際化視野,從更高角度運用通用的國際化術語進行教學。且任課教師一般缺乏國外生活經歷,或對國外文化背景及社會狀況了解不夠。高校即便引進外國優秀的原版教材,給予教師更為開放的國際化課程平臺,也難以讓教師用具有國際水準的課程吸引各國不同的學生。
根據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等7部委聯合發布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 年)》,高校在政府政策鼓勵下與國外高水平大學達成“點對點”的合作模式,不斷開設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和機構。大學國際聯盟組織由于自身在目標上的多樣化和組織上的規范化等特征,日益成為各個大學之間加強交流、互相借鑒、增進合作的新平臺。而政府參與建立大學聯盟建立,能為高校提供更高層次、更大范圍國際教育交流平臺和更多參與國際交流合作的機會。
一是高校應不斷發揮在網上慕課、在線教學上的教育教學經驗,更加主動積極探索網絡課程的最優模式,結合教育國際化的趨勢發展,通過創新網絡課程在線回答等方式,向世界展示新時代我國高校國際化教學質量和水平。高校也應設立專業的網絡開放課程審核和獎勵機制,在減少濫竽充數課程的同時,鼓勵教師開具更適宜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專業課程,利用互聯網增強我國高校的教育影響力。
二是加強優秀教師的培訓,增多骨干教師國際交流合作次數。一方面高校可以吸引國外優秀人才,創建外籍教師隊伍,在校內開展教師之間的國際文化交流,同時定期組織教師赴外國高水平大學學習,開拓師資隊伍的國際化視野。另一方面高校應拓展國際學術交流的廣度、深度,努力推進高水平合作研究,通過跨國的學術交流與合作,獲取教育教學的最新信息,同時加大在國際研究項目中的參與力度,著重鍛煉優秀教師開展國際化課程的學能力。
立足于建立“雙一流”國際化高水平大學的目標,政府部門應設立更為專業的高等教育國際化組織機構,從更高層次協調政府、專業協會及院校的國際化交流合作。由此構建專業機構負責交流計劃聯系和統籌指導等工作,高校專注于國際科研項目、合作研究以及學生交流等內容的教育國際化合作機制。教育機構將其選入教育國際化合作名單,然后通過聯合國等國際組織與各國教育機構直接交流,先達成總體戰略的一致,再由學校按照院校專業發展需求,按照專業培養需要,通過平臺或聯盟達成更具針對性的交流。同時政府部門應通過平臺整合國際化教育資源,讓更多的應用型高校和技術型高校,可以達成符合學校學科設置的國際科研合作項目和國際合作交流計劃。
隨著未來高等教育國際化趨勢的繼續變化,高校和政府也會面臨更多不同的挑戰和機遇。因此,高校作為高等教育國際化的主體,在政府給予的策略、方向指導和政策支持下,應不斷推動教學課程的國際化建設,構建更具國際化視野的師資隊伍,為即將到來的挑戰和機遇做好準備。由此,高校可以在解決挑戰和抓住機遇的過程中,不斷加快教育國際化,完善現代教育教學制度,進而提高我國文化影響力和競爭力,為下一代學子創造更良好的教育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