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燕
(東莞市清溪水霖勝皇幼兒園,廣東 東莞 523660)
將幼兒園課程游戲化與園本特色整合在一起,對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培養幼兒良好的學習品質有很大幫助。幼兒通過投入、參與實際的游戲,體驗游戲的樂趣,調動主觀能動性,提升學習興趣,與此同時,幼兒在自主自發自由的游戲環境中,會逐步形成專心致志、樂于探究、熱愛學習等良好品質,為其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幼兒園要形成園本特色,組織課程游戲化工作,需要教師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發展現狀及預期目標、活動內容等提前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并在活動過程中根據幼兒的個體差異,適時地進行陪伴、指導和引領,活動后還要對幼兒實際的活動情況進行分析、總結,使得教學工作越來越貼近幼兒的發展特點,在教學模式的選擇上更加適應幼兒,形成有針對性的課程游戲化教學模式,更有利于提升教學效率。幼兒園結合自身的環境以及先天條件,在長期教育過程中形成的育兒特色即為園本特色。只要長期的堅持和積累,就能夠有效地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和教學能力,提高幼兒園的保教質量,形成鮮明的園本特色。
陶行知說“生活即教育”。幼兒園的孩子年齡處在3-6 歲期間,其學習特點是通過親身體驗、參與操作等方式在一日生活中獲得生活經驗。故而,教師在進行游戲化的園本課程設計時,應在促進幼兒養成良好生活習慣的基礎上,提升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以及簡單的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可以將幼兒在生活中遇到的問題設置成游戲,并且通過不斷深化幼兒的游戲及實際生活體驗,讓幼兒能夠在積極地參與游戲中,收獲經驗,提升綜合能力。例如,本園中一班幼兒很喜歡帶小兔子毛絨玩具,于是教師在班級養殖區域投放了一只真兔子,彌補僅通過電視、圖片、毛絨玩具等認知的局限性。孩子們在仔細地觀察小兔子的外形、生活習性、觸摸小兔子、給小兔子喂草、給小兔子清理糞便……這些活動中,更深入地了解了小兔子,還自發的進行小兔子動作和神態模仿,感受到了生命的奇妙,也促進了幼兒自我感知能力的提升。
我國的地域特色十分明顯,每個地區都有其獨特的文化歷史,幼兒園可以將本土文化特色融入游戲化園本課程中。在進行園本特色的融入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地區間的不同文化特點來展開游戲化教學,這對于幼兒來講,也是一項頗具吸引力的內容,對激發幼兒的學習積極性大有裨益。例如,本園所坐落在全球綠色城鎮,中國最美小鎮--東莞清溪,于是在幼兒園的環境中滲透了本鎮的鎮標、禾雀花、客家美食、客家山歌等清溪美的文化特色。教師們還經常帶領孩子們去大王山公園賞花,去廣場看客家歌舞表演,在幼兒園制作客家美食等,多途徑促進幼兒對本土文化的了解,從小培養幼兒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又如山東省的某知名幼兒園,在開展園本特色課程時,教師將當地的儒家文化融入游戲化課程里,從一些儒家文化的著作中選取一些適合幼兒學習的作品,之后利用通俗化的語言朗誦、表演等形式促進幼兒理解,取得良好效應。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和《廣東省幼兒園一日生活指引(試行)》指出,幼兒的一日生活安排應該遵從動靜結合的原則,保障每天不少于兩小時的戶外活動,其中體育活動不少于一小時。在幼兒園的一日活動中,教師可以嘗試創作體能游戲或將民間體育游戲融入其中,這不僅可以創新幼兒的游戲活動方式,還可以促進幼兒對民間文化的認識。如跳房子、打陀螺、推小車、跳竹竿、打地鼠、抬抬樂、老鷹捉小雞、老狼幾點鐘等等。隨著信息時代的來臨,電子產品的不斷普及,幼兒所接觸的電子設備越來越多,雖給幼兒帶來一定的樂趣但若不能做到科學使用,則會嚴重影響幼兒的身心健康。作為幼兒園教師有責任和義務指導家長做好幼兒居家時間安排,指導家長和幼兒開展親子游戲、體能游戲。這樣,家園結合,攜手將游戲滲透到一日活動之中,確保幼兒身心健康成長。
總而言之,將游戲化與園本課程結合在一起,除了可以豐富幼兒園的課程,提高教師的專業水平,還可以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培養幼兒良好的品質,對幼兒的發展極為有利。為此,教師要充分認識到課程游戲化的重要性,真正發揮出課程的價值,為幼兒的成長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