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剛
(興義民族師范學院,貴州 興義 562400)
引言:隨著經濟全球化步伐的不斷加快,世界各國之間的政治、經濟與文化交流越來越頻繁,這為高校音樂教學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不過,文化的交融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及發展,高校的教育者需要深刻意識到傳承民族音樂文化的重要性,不能任由音樂教學西方化現象的發展,要在教學中合理滲透民族音樂文化,重視其傳承與發展,以此來更好地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高校音樂教學與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的結合,需要教師對教學的內容、教學的模式進行轉變,在這種情況下音樂教學的內容會變得更加豐富,教學的形式也會比較多樣,更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促使學生可以積極學習民族音樂文化,實現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在我國傳統音樂中,民族音樂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民族的生活狀態與民風習俗,是民族文化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將民族音樂文化滲透到高校音樂教學中,可以有效激發學生對民族音樂文化的學習興趣,使其可以在學習中陶冶情操,并能使學生在學習中去了解我國不同民族的風土人情、習俗和不同時期的歷史文化,有利于增加學生的文化內涵,對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及世界觀有著積極的作用[1]。
過去,民族音樂文化基本是靠著民間藝人的表演與傳授來傳承的,但因為他們的工作性質、地位低下及其他歷史原因,就造成了文化的椽筆出現了局限性。所以,一直以來民族音樂文化的受眾范圍都比較小,對于民族音樂文化的了解更是少有人可以詳細了解。新時期,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主陣地,應當主動承擔其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的重任,要在高校音樂教學中,積極向學生弘揚民族音樂文化,讓更多大學生去了解與學習民族音樂文化,并培養他們傳承民族音樂文化的意識。
在高校音樂教學中,需要重視民族音樂文化,要將其作為教學的基礎,發揮民族音樂文化在高校音樂教學中的價值。但是,從目前的高校音樂教學的情況來看,并不是很樂觀,教學西方化現象比較嚴重,教學效果不顯著,高校需要對此予以重視,要根據實際情況,引導學生發現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的意義與重要性,幫助學生掌握新時期民族音樂文化的發展動態,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是民族音樂文化得以傳承,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2]。
教學思想的轉變是教學方式、教學模式及教學內容改變的前提,所以要想真正實現高效音樂教育與民族音樂文化的融合,就必須先樹立正確的理念,即一個民族與文化多元化的理念,要尊重不同民族音樂,重視音樂教學與民族音樂文化的有機融合,可以在實際教學中突出民族音樂文化內容的重要性。此外,還要重視實踐,只有通過實踐才能得到新的理念。當然,對于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并不能因循守舊,要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只用保留值得學習的內容即可。學生同樣也要樹立正確的理念,不僅要學習與民族音樂文化相關的知識,還要通過親身感受來理解其深層次的文化涵義,這樣才能達到育人的目的。
以往高校音樂課程的教學中,都是以教師為主體,學生并未真正參與到實踐中,只是一味被動地接收教師灌輸的知識,沒有真正體會與感受到民族音樂文化的魅力與特點,這樣會影響到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高校需要對音樂教學課程的設置進行優化,要突出民族音樂的重要地位,盡可能營造一個濃厚的民族音樂文化氛圍,并要提供給學生實踐的盡可能多的實踐機會。例如,高校學生來自五湖四海,教師就可以在教學中讓學生展示自己本地的民族音樂,這樣既能幫助學生去了解各民族的音樂文化,還可以活躍課堂氣氛,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為了促進學生可以積極學習民族音樂文化,提高教學的有效性,教師在音樂教學實踐中,要盡可能選擇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根據實際的情況開展特色化的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例如,在高校音樂教學中,可以邀請當地具有代表性的民間藝人來表演,讓學生在表演中去感受傳統音樂文化的魅力;同時,還可以根據不同的民族音樂來設置不同的社團,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讓學生可以利用課余時間去深入學習與感受,以此來推動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3]。
將高校音樂教學與民族音樂文化內容進行有機融合,對教師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挑戰,需要教師具備較強的專業素養和教學能力。教師是課堂教學的主導者,所以教學活動的質量與教師的教學行為有著很大的聯系。所以,教師應具備扎實的理論知識基礎,可以了解不同類型的民族音樂,這就要求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不斷加強自身加深,為高校音樂教育與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的結合打下堅實基礎。
結束語:綜上所述,在高校音樂教學中滲透民族音樂文化,既能促進學生的音樂素養及綜合素質發展,也有利于我國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如今,許多高校都意識到了這一問題,開始重視民族文化的傳承,但是要想達到預期的目標,就需要根據當前教學實踐中存在的不足,積極尋求有效的教學策略,不斷優化與創新教學內容與形式,以此促進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