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有梅
(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衛市海原縣李旺學區韓府小學,寧夏 海原 756000)
學生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活動的參與主體,立足學生的主體性,在實施閱讀教學的時候,教師要樹立生本理念,在此理念的指導下,將閱讀的權利還給學生們,驅動課前自主預習,課中有效閱讀,課后及時鞏固,提升閱讀效果,發展閱讀能力。基于此,我在組織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時候,應用如下教學策略踐行生本理念。
生本教育理念中提出了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發展自主學習能力的教學要求。眾所周知,課前預習,是學生們進行自主學習的主要階段,也是學生發展自主學習能力,養成良好自學習慣的主要階段。在生本理念指導下,教師不僅要重視課前預習,還要采用適宜的方式,引導學生們自主學習,使他們通過切身的體驗,既能建構對新知的認知,又能養成習慣,形成能力。為了實現這一點,我在實施閱讀教學活動之前,會聯系教學內容,為學生設計學習任務單。
以《觀潮》為例,在組織教學活動之前,我先圍繞這篇文章的內容,為學生們設計了如此閱讀任務:任務一:自讀文本,找出生字詞,借助字典,標注讀音和含義;任務二:閱讀文本,思考問題:文章的標題是文章內容的高度概括,通過閱讀這篇文章的題目,你覺得作者在文章中寫了什么內容呢?作者是從哪些方面寫這些內容的呢?在書寫這些內容的時候,作者使用了哪些修辭手法呢?讀過文章之后,作者筆下的錢塘江大潮帶給你怎樣的感受呢?在如此閱讀任務的驅動下,學生們的自主學習具有針對性和目的性,便于從整體上建構對新文本內容的認知,鍛煉自主學習能力。
閱讀理解文本,是學生參與閱讀課堂教學活動首要完成的任務。立足閱讀教學的特點,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了將學生們帶入到具體的場景中,驅動學生體驗,幫助學生自主地建構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在此要求的指導下,我在組織閱讀課堂教學的時候,會聯系文本內容,為學生們創設教學情境。
以《北京的春節》為例,老舍先生在這篇文章中,從臘八到正月十五,利用生動的語言,為我們刻畫了老北京春節熱鬧的場景,展現了傳統文化內容。在體驗現實生活的過程中,學生們早已經歷了一次次春節,對春節場景建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我們當下歡度春節的方式,與文章中的內容存在較大差異,不少學生會在生活經驗的影響下,對文章內容產生誤解。為了解決此問題,我在實施教學活動之初,先利用多媒體技術,向學生們直觀地播放春節場景視頻,用熱熱鬧鬧的場景吸引學生注意力。之后,圍繞教學內容,我繼續利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們展示一幀幀形象的圖片,使學生們在視覺的作用下,進入到具體的春節慶祝活動中。在圖片的輔助下,學生們再次閱讀文本,可以自主地在腦海中,建立熱鬧的畫面,從而建構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同時感知到作者的寫作意圖,對傳統文化習俗產生濃厚的探究興趣。
生本理念下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是學生發展的載體。簡單地說,在參與閱讀教學活動的時候,學生不僅要在課前通過預習,實現自主學習;在課堂上通過閱讀,實現對文本內容的理解,還要走出課堂,對所學的知識進行應用和鞏固,進一步地加深對所學的理解,同時,潛移默化地發展自主學習能力。閱讀是學生們積累知識,認知世界的主要途徑。寫作是學生應用知識,表達世界的主要途徑。立足閱讀和寫作的關系,在生本理念的指導下,我會在實施課堂閱讀教學之后,為學生們設計讀寫結合的學習任務,要求學生們通過寫作,對課堂積累的語言,學習的寫作方法進行靈活的應用,鍛煉讀寫能力。
以《美麗的小興安嶺》為例,在這篇文章中,作者使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對小興安嶺美麗的自然景色進行了四季刻畫。在課堂上,學生們在閱讀文本和多媒體場景的結合下,可以積累語言知識,學習到作者的寫作方法。美景是無處不在的,在我們的身邊處處存在美景。在體驗生活的過程中,學生們早已發現多種多樣的美景。對此,在組織了閱讀教學活動之后,我鼓勵學生們模仿作者的寫作方法,靈活地應用語言形式,將自己見過的美景刻畫下來。如此寫作,不僅可以使學生讀寫結合,還可以使學生在自我表達的過程中,產生對美景的喜愛之情,進一步地感知作者寄予在文本中的情感,加深對文本內容的理解。
總而言之,在生本理念指導下,教師在組織閱讀教學的時候,要將學生作為學習主體,在課前引導學生利用任務單自主學習,在課中引導學生體驗情境理解文本,在課后引導學生讀寫結合鞏固所學,從而提升語文閱讀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