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帥杰 鐘艷萍 曹子問 陳冰冰
(1.3.4.南京林業大學藝術學院,江蘇 南京 210037;2.南京林業大學外國語學院,江蘇 南京 210037)
作為世界上第一所真正為發展現代設計教育而建立的學校,包豪斯改變了現代設計理念的格局,解散后,一大批優秀的藝術家、教育家各奔東西后,再度從事藝術教育。他們把現代設計傳到了全世界,將現代設計推向了新的高度。盡管包豪斯校史僅十四年,它為歐洲近現代藝術設計作出了一系列重大的創造性貢獻,尤以包豪斯的教育體系所形成的全球性影響為最。
包豪斯設計教育基本理念中最為主要的要素為:一是結合工匠老師傅與精英型的現代藝術家;二是結合設計(即實用美術)與工業化大生產;三是把實用美術從貴族的手中解放出來,為更廣大的勞動階級服務。但我們仍然可以看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最為突出的代表是以第一個創建設計基礎課的瑞士畫家約翰·伊頓。
伊頓所在的年代是個新舊交替的年代,一方面為解決工業技術進步而產生的藝術走向問題,工藝美術運動、新藝術運動等各種藝術運動、藝術革命等相繼展開,藝術思想百家爭鳴。另一方面當時的德國也渴望著新的重建和改革的精神。有不少的藝術家都把目光投向悠久而神秘的東方哲學,伊頓就是其中的一位,伊頓不認為單靠回歸工藝美術能解決藝術發展面臨的困境,在對東方文化的探索中,中國的哲學給了他很大的啟發,這種啟發既被伊頓應用到藝術上也體現在教學上和生活中。
伊頓經常引用《老子》“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一類的話教導他的學生,講出人與自然的關系,人是自然中的一部分,要與自然和諧相處。他曾在1918 年舉行的一次學生作品展時用老子的話做過序言:“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如果車轂中空虛的部分沒有了,車子就無法正常行駛;盛東西的器皿,如果中間不是空的也沒有效用;房屋沒有門窗、沒有空間人也無法居住。不要只看到肉眼易見的“有”也要重視“無”的重要性,虛實、有無之間是彼此依存、互以為用的關系。引入到當下的藝術變革中,得到的啟發便是由繁至簡,表現為抽象和概括。伊頓認為將西方技術和神秘的東方精神結合起來有助于找到現代設計的新方向。
伊頓還強調“東方式”的“心手一致”,主張用中國的毛筆來自由傳達情感的表現與微妙的水墨變化,也重視默寫和作畫的一氣呵成,要求學生用老莊的哲學思想來觀察與詮釋世界,主張以東方傳統的精神文化與現代西方的科學進步相結合。為了使軀體能更加配合大腦,伊頓會在創作前調整身體狀態,讓軀體成為供大腦驅使的工具,這樣才能用他去表現事物。所以在課堂作業前他也先要求學生做一些簡單的軀體運動,調整呼吸,通過冥想進入一種精神高度集中、大腦在緊張松弛中適當調節的狀態,然后再開始作業。上人體繪畫課時,伊頓也大膽引進老莊的哲學思想,他不要求解剖學意義的準確無誤,而要求學生獨出心裁地發掘與診釋模特擺出來的各種姿勢。伊頓還經常引用老子“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的觀點,幫助學生掌握建筑空間理論。中國傳統文化對西方設計的影響由此可見一斑。
由于順應了中國最初工業快速發展的需求,包豪斯風格在中國興起。包豪斯設計理念中的大工業化生產降低了產品的生產成本,也說明它在中國工業化時期的重要設計地位,但是包豪斯并未解決與中國傳統手工業一起成長起來的藝術設計與“天人合一”的中國傳統文化理念的矛盾,相反隨著中國現代化腳步的加快,這個矛盾愈加突出。包豪斯對中國現代設計理念的消極影響主要體現在功能理性對人本主義的壓抑以及漠視中國傳統設計歷史。對此人們開始呼喚中國傳統優秀設計與民族文化的回歸。
包豪斯的設計理念從多方面考慮了人的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但是工業化本身的局限性和副作用使這種設計理念并沒有把內容與形式、技術與藝術做到真正的統一。隨著設計生活與科學技術的進步,人們不斷改變的價值觀和審美觀促使藝術設計必須和當代的科學技術成果之間有機的結合。中國現代設計的科學性,除了體現在設計觀念的轉變,同時需要在設計手段和表現形式等方面的進一步調整。
一般來說,現代設計需要自覺地在設計中體現時代的精神,滿足當代社會活動和行為模式的需要,具有時代精神的價值觀和審美觀,并采用現代物質技術手段。同時,人類社會的發展具有歷史的延續性。兼具時代性和歷史感,就其社會發展的本質講是相統一的。在中國現代設計的風潮中,包豪斯不再是設計精神上的統領者。現代設計的風格正在從國際化、世界性走向多元化、包容性,但多元化并不意味著民族性的消亡。
中國文化有著深厚的歷史積淀,而我國現代設計的發展離不開傳統文化的滋養,我們需要對中國文化有著明確認識和理解,由此中國現代設計可以從中國文化中發現更多內涵,現代設計作品中能夠更好地與我們傳統文化融合和展現,更好展示“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真正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