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小慧
民和縣文化館,青海省海東市 810800
青海省文化、扶貧、民政等各級部門高度重視“青繡”的發展和創業創效的成果,予以全方位的扶持。為此,民和縣以“促進民族團結進步,打造民和青繡品牌,鼓勵城鄉婦女創業”為目的,對民和縣現有的青繡品牌之一——“河湟刺繡”加以打造包裝,促進非遺文化轉化為產業鏈,鼓勵全縣婦女同胞將傳統的民間藝術品從家庭饋贈品推向市場,推向省外。但是在發展過程中仍存在許多問題亟待解決。下面,筆者就民和縣河湟刺繡為例,淺談河湟刺繡的發展現狀與對策。結合民和縣河湟刺繡存在諸多問題,2020 年4 月-5 月,筆者深入全縣22 個鄉鎮,對“青繡”現狀進行了全面調查。
這次調查掌握全縣刺繡技藝的人數有5015 人,其中回、土、藏等少數民族占2308 人,漢族2707 人。另外,殘疾人掌握刺繡技藝129 人,繡郎12 人。在這些群體中,15 歲--25 歲有365 人;25 歲--45 歲有2275 人;45 歲--65 歲有1583 人;65 歲以上有158 人。從年齡結構看,年輕人占多數,這是發展“河湟刺繡”的優勢,有利于開發刺繡產品。
到目前為止,全縣個人創辦有刺繡企業、公司或繡坊等經營場所的有27 家,有掛牌傳承基地的有2 家。近年來,縣扶貧局、婦聯、文體旅游等單位,以因地制宜、注重實效、精準扶貧、發展主導產業、集中連片、統籌兼顧、產業化經營、政府主導、群眾參與、市場導向為原則積極扶持河湟刺繡產業。在民和縣官亭鎮文化中心設立扶貧加工車間,以民和銀龍文化旅游發展有限公司為依托,開展土族刺繡加工,銷售等活動。按照“協會+合作社+農戶”的模式,采用協會、合作社“統一供應原料、統一生產工藝、統一注冊商標、統一包裝標識、統一購銷推廣”,把分散的農戶集中到加工車間集中培訓指導進行加工生產。
近年來,民和縣積極組織本縣刺繡技藝能手參加大型活動及展覽,先后3 次組織繡娘參加了省級比賽活動,取得了較好的成績。參加兩次全省刺繡大賽人數84人。
民和縣現有1500 元及以下的2870 戶 ;1501-3000 元的1427 戶;3001-5000 元的710 戶;5000 元 以上的有8 戶。相對于全縣人口而言,普及率較低。
河湟刺繡是青海具有代表性的傳統工藝美術之一,具有鮮明的地域和特色,經過民和縣文化部門的努力,將民和縣比較特有的“河湟刺繡”進行申報,2009 年被列入第三批青海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到目前,民和縣有4 名被青海省文化旅游廳授予“河湟刺繡”代表性傳承人稱號;8 名被授予市級代表性傳承人;4 名為縣級代表性傳承人。
河湟刺繡是青繡(青海刺繡)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以平繡為主,另外還融入了當地的盤繡、拉繡、網繡、鎖繡等繡法。其工藝獨特,做工精細,晶瑩剔透,精美細致,毫厘畢現,巧奪天工。其人物作品栩栩如生。其艷麗的色彩、精美的手藝同民間文化緊密契合,展現出鮮明的地域文化風格和深厚的文化藝術內涵,它不僅是開放在河湟文明寶庫里的又一朵艷麗奇葩,同時也為收藏品賦予了另一種意義,具有市場潛力。
1.繡娘分布不均勻。民和縣人口較多,少數民族占比較大,許多婦女的就業意識淡薄。民和北部的其它二十個鄉鎮依舊沒有協會組織、工坊等,青繡開發機構較少,有的鄉鎮開發青繡尚為空白。
2.刺繡作品單一,題材傳統,由于受文化限制,民族制約,現有銀龍文化旅游發展有限公司未能開發新穎的代表性刺繡作品,也形成發展青繡的瓶頸。
3.資金短缺,想干事的沒資金,有資金的對青繡不感興趣。導致缺乏投入資金,制約規范生產,傳統農戶的加工產品難以上檔次,難以走出農家庭院。
4.觀望態度,難以走出家門。尚有大部分鄉村刺繡愛好者,“等靠要” 思想嚴重,難以走出家門,將“刺繡”變現,開發刺繡尚在萌芽狀態。
以鄉鎮為單位,舉辦河湟刺繡傳承人培訓班,邀請青繡傳承人到鄉村為婦女面對面授課,切實提高參與培訓人員的刺繡文化保護、傳承、傳播的意識,幫助其掌握相關理論知識;提高刺繡技藝技能,加大青繡保護、開發力度,邀請高校美工、藝術類的相關教師為培訓學員授課;邀請青海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講述相關刺繡知識,如刺繡工藝與四大名繡、刺繡材料與工具、刺繡制作技法、刺繡針法和實用針法、配線做圖、刺繡繡法以及刺繡藝術品的鑒賞等;傳授營銷策略,將自己的作品多渠道銷售出去,獲取最大經濟效益。
縣文化館牽頭,聘請相關專家設計與打造適合民和民族區域的新款式,開發適合市場需求的“青繡+扶貧”產品。如藏式刺繡,以藏傳佛教題材為主;漢式刺繡,以歷史文化、宗教文化為主;回族刺繡以回族服飾、宗教文化為主;土族刺繡以土族信仰為主等多民族特色為主,開發新產品,擴寬省內外旅游產品市場。
以文創項目和政府開發“青繡”品牌為契機,積極與扶貧、銀行、民族團結創建辦、婦聯、團委聯系,給予優先扶持青繡產業,以“青繡作坊暨青繡傳習基地”建立發展平臺,促進青繡經營上檔次、上規模。
重點組織建檔立卡貧困戶參與培訓活動,積極扶持全縣回、藏、土、漢等各族農村能人開連鎖作坊、搞加工,帶動一批鄉村勞動力,發展民族區域經濟和地方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