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彬彬
(陜西理工大學文學院,陜西 漢中 723001)
朱光潛指出:“詩是心感于物的結果。有見于物為意象,有感于心為情趣。意象是個別事物在心中所印下的圖影,概念是同類許多事物在理解中所見出的共同性。”意象,就是客觀物象經過創作主體獨特的情感活動而創造出來的一種藝術形象。簡而言之,意象就是將作者的情感寄托在客觀物象之中,也可以說是情感和物象的巧妙結合,是賦有某種特定含義和意味的具體形象,從而將較為抽象的情感具象化,使能夠看得見、摸得著。換而言之,就是語文描寫手法中的“借景抒情”。
意象是中國古典美學和文論研究的一個重要概念。正如宗白華先生所言:“畫家詩人‘游心之所在’,就是他獨辟的靈境,創造的意象,作為他藝術創造中的中心之中心。”意象是通過作者心靈、情感浸染、重新組合過的物象,是詩人創造的觀照自身情志的藝術形象。在高中古詩詞教學中,可依袁行霈先生的觀點為學生闡釋意象概念:“意象是融入了主觀情意的客觀外物,或者是借助客觀物象表現出來的主觀情意。”
作為一首詩歌最主要、最基本的構成要素,意象的內涵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整首詩歌的內涵,而意象的作用則基本上決定了整首詩歌的意義。詩人運用意象可營造意境,隱喻象征,讀者則通過文本中的意象建立與作者的關聯,涵養情感。
意象的排布構成了詩歌的意境,對詩歌意境的形而上的領會,使得讀者通過文本與詩歌作者形成了高度的精神上的契合。正如袁行霈先生所言,“意境是主觀生命情調與客觀的景象交融互滲形成的藝術境界”。
詩歌的創作離不開意境的營造,而優美的意境離不開意象的合力鋪就。意象是飽含了作者思想情感的客觀物象,詩人通常通過意象來傳情達意。在我國詩歌發展過程中,很多意象已經形成了相對固定的比喻義或象征義,了解并熟悉這些傳統的意象的內涵,有助于快速領悟詩歌的主旨情感。
《雨巷》這首詩歌,我們對于它意境的整體把握是幽怨、凄清、夢幻的,之所以能在短短七節詩歌中達到這樣的效果,正是源于“丁香”“油紙傘”“籬墻”“雨巷”這些意象的奇妙組合。
“雨巷”在詩歌中一共出現了四次,和“籬墻”共同構成了故事發生的環境。“雨巷”是幽深、狹窄、凄冷的,當它和頹圮的“籬墻”組合起來奠定了《雨巷》凄清、荒涼又寂寥的基調,結合詩歌的創作背景來看,戴望舒是以雨巷來象征中國當時的現狀現實表達自己迷茫、惆悵的心境。其余的四個意象中,“丁香”在詩中出現的次數較多,并且都是和“姑娘”聯系在一起的。“她是有/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丁香一樣的憂愁……”在古典詩詞當中,丁香寄托了詩人的愁緒也具備淡雅美麗的品質,詩人將丁香富含的古典意蘊傾注在了“姑娘”身上,丁香姑娘不僅僅具有女性特征,更多了丁香的憂愁、淡雅。
首先是《雨巷》意象的朦朧性。一方面體現在其象征性上,前文已經做過解析,在此不贅言。另一方面是詩歌當中“丁香姑娘”這一意象的背景是朦朧的。她為何出現在雨巷中?為何在雨巷中哀怨彷徨?為何剛一出現就如夢一般的飄遠?她離開后又去了什么地方?詩人并沒有告訴我們答案,這種人物背景的空白也為詩歌增添了朦朧感。
其次是《雨巷》意象的繼承性。詩歌中所用的意象都延續了中國古典詩詞的意蘊,對其原有的象征意義也并未做改動,做到了古今遙相呼應,情感承接同一。比如“雨”這個意象,往往與愁緒聯系在一起,用來表達詩人的消極情緒。秦觀筆下的“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也正是用了“雨”所代表的陰郁、愁緒的象征意義。此外,在意象的應用方式上也承接了屈原《離騷》中“香草美人”的象征手法,將丁香喻為姑娘,更顯理想和愛情的高尚純潔。
“意象”二字由來已久,對于意象的使用方法,中國詩人早已爐火純青。《雨巷》在古典詩詞意象傳承的基礎上有了創新,賦予了傳統意象新的象征意義。
以“丁香姑娘”為例,“丁香”是古典詩詞當中比較常見的意象,李商隱在《代贈》中寫道“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李璟在《浣溪沙》中寫道“青鳥不傳云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兩首詩詞都賦予了丁香憂愁、淡雅的特征。而戴望舒在此基礎上讓丁香化身成為一位“結著愁怨的姑娘”,她既不同于丁香,也不同于姑娘。她不僅有著憂愁淡雅的特質,更有著作為“人”的特質,在丁香姑娘的身上,寄托了作者的美好理想,更有著對愛情的向往和追求。又比如詩歌中的“雨巷”這一意象,詩人將“雨”和“巷”組合成為一個特有的意象,并用“悠長”“寂寥”等詞來修飾,這是戴望舒的首創。相較于單獨的“雨”和“巷”,這種合并更顯得巷子更加凄清,也突出了雨巷的幽深和寂寥,正與詩人孤獨、痛苦的心境相契合。
在不同的情況下,相同的意象所展現的情感也是有所差異的。這時便需要和其他相關內容結合著分析,更能準確地分析和鑒賞意象。這里談的有三點:詩歌內容、時代背景、作者情感。
分析一首詩歌的意象,首先要弄明白整首詩歌都寫了些什么,也就是所謂的詩歌畫面感。只有身臨其境,將自己置身于詩歌所呈現的畫面當中,才能從中體悟作者描繪的場景是怎樣的,以此幫助我們分析意象在其中發揮的作用。
《雨巷》作為一首現代抒情詩,詩人創造了一個凄清,陰郁的環境,這時候詩人筆下“雨巷”這個意象被賦予了作者生命中低谷的象征意義。因此《雨巷》當中的“雨”不是季節更替的象征,也不是表達“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這樣對雨的喜愛之情,而是詩人心中綿綿不絕的細絲般的愁緒,剪不斷理還亂。
《雨巷》產生的1927 年的夏天,孫玉石先生認為《雨巷》中表達的哀怨及彷徨感傷的情緒,“不能籠統地說是純屬個人的哀嘆,而是現實的黑暗和理想的幻滅在詩人心中的投影”,再現了這時期一部分進步青年因找不到前途而陷于彷徨迷惘的心靈深處的典型聲音。
在這種背景下,再去看作品中默默無言的、像夢一般的飄忽不定的丁香姑娘就不僅僅是美麗高潔、淡雅的象征,她成了“我”在失敗后苦苦追求的前景和希望的象征。“丁香姑娘”與“我”擦肩而過,消失在雨的哀曲里。追求人生理想,卻不能如愿,這恰恰是那個時代知識分子心態的真實寫照。
通常來說,詩人在創作的時候,往往都是因為心靈的觸動才激發了創作的沖動,所以作品中都熔鑄了作者的主觀情感。從全詩看來,“我”和“丁香姑娘”兩個人的交會只在那一剎那,可是“我”卻很想回味這一剎那,珍藏這一剎那,因此也就出現了“丁香姑娘”雖然消失但“我”還在想念著她的情景。所以,在這里可以將“丁香姑娘”這個意象理解為“我”理想中的戀人形象,是實指。“雨巷”則是“我”人生際遇上的低谷的象征,“我”作為一個失戀者在失戀后仍苦苦追尋自己的愛情。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強調,普通高中階段的語文課程,應使全體學生在義務教育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語文素養。在新提出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中,也著重強調了思維的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雨巷》這樣的現代詩歌的審美教學重點就在于引領學生鑒賞詩歌作品,從詩歌中獲得美的感受,關注學生的感悟和體驗,通過聯想來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要達到這樣的教學效果,就不可能不分析詩歌中的意象,理解其象征意義,從而體會詩人情感,進行對詩歌美的鑒賞。
首先,知人論世,感知整體意象。魯迅在《且介亭雜文集》中就說到“以為倘要論文,最好是顧及全篇,并且顧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處的社會狀態為確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說夢的。”
其次,解說意象組合關系,深入理解意象。常見的意象組合有對比式、并列式、跳躍式,教師如果能夠引導學生理解清楚意象與意象之間是如何組合到一起,對學生理解詩歌內容就會產生有很大的幫助。
再次,闡明修辭手法,深入體會意象。在《雨巷》這首詩中,詩人采用了比喻,排比,反復等手法對其中的意象進行修飾。以比喻為例,它能夠生動形象地突出事物的特征,使詩詞產生美感。
最后,解析語法關系,深入領會意象。比如,名詞前的修飾語往往指名詞前的形容詞、數詞、量詞等。在教學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感知意象名詞前面的修飾語來領會意象,落實文本,只有這樣詩歌中營造的意境才會更加清晰地出現在學生的頭腦之中。
一方面,通過視聽媒體,感受意象畫面。詩歌中通常蘊含有豐富的意象。教師在進行教學的時候,可以借助多媒體等手段,給學生視覺和聽覺的雙重感受。比如在引導學生感受《雨巷》中意象構成的意境時,教師可以播放一段雨聲淅瀝的音頻,結合詩歌朗誦,讓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而獲得愉悅的審美體驗。
另一方面,通過聯想,領悟意象情感。一首好詩就是一幅好畫,詩歌就是通過意象來營造意境,構成畫面。因此,在詩歌教學中如何指導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聯想力,拓寬審美空間是至關重要的。首先,教師可以調動學生自身的生活經驗,比如:在進行“丁香”這一意象的講解時,讓學生討論生活中見到的丁香花是什么樣子的呢?它和詩人筆下的“丁香”又有怎樣的聯系和區別?這時,學生展開聯想,對于“丁香”這一意象的理解就更接貼近自己的生活了。其次,引導學生抓住描寫意象的形容詞。比如詩中“頹圮的籬墻”,“頹圮”就渲染出了環境的破舊和荒涼,引導學生抓住這種形容詞在頭腦中形成畫面,學生對于雨巷中作者憂愁迷茫的情感體會得更加深刻。
一方面,借助詩歌意象,依詩繪畫。俗話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詩歌當中一個個獨特的意象形成了優美的意境從而構成了美麗的圖畫。在進行意象教學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詩歌中的一個個意象轉變成圖畫,加深學生對單一意象和意象組合之間的理解。比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在課下將《雨巷》變成一幅生動絢麗的圖畫,在這個過程之中,學生就要對意象進行解讀,增強他們對詩歌內蘊的理解。高中生的動手能力很強,作畫正好給枯燥的學習生活帶來了新的體驗,同時可以提高學生學習詩歌的積極性。
另一方面,借助詩歌意象,創寫作文。詩歌意象對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具有重要的價值,詩歌的意象背后不僅滲透著作者寫作的邏輯和思路還富含有作者豐富的情感。教師可以通過指導學生寫作來調動他們頭腦中已經積累的意象,鼓勵學生進行遷移聯想,創造出新的審美形象。同時讓學生充分積累并挖掘意象背后的寫作素材,引導學生將這些意象素材運用在自己的寫作當中,在寫作中加深對意象的理解和領會。比如將《雨巷》寫成一篇作文,學生可以創作一篇抒情散文、記敘文,或者進行擴充改寫,這既可以加深學生對詩歌意象內涵和情感的認識,又可以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
意象作為詩歌教學的重點掌握部分,在教學當中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本文對《雨巷》中意象進行分析,提出了三種教學策略,希望對學生分析意象的能力有所提高,對教師進行意象教學有所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