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存柱 姜云奎
(1.2.德州學院職業教育學院,山東 德州 253023)
在我國歷史發展長河中,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核心價值觀念,核心價值可以凝聚人心、團結力量、指引方向,正確的價值觀念可以促進國家的發展,青少年作為祖國的希望,在我國的法律建設中起到重要作用,因而,首要任務就是提升青少年法治下的價值觀念,做到文明、健康發展,實現價值目標,若想要從真正意義上培育和踐行具有社會主義性質的核心價值觀,就要遵循依法治國的原則,以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基本內容,能夠有效提高青少年的法律意識,從而樹立正確的核心價值觀。
法制觀念是法律體系發展必不可少的促成部分,它與制度規范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然而,現階段并不是所有人都對法治有一個很深刻的理解,尤其是有一些青少年群體的法制觀念總體水平均有待提升,有不完全調查結果顯示,有84%的青少年了解公民享有的權利及應該履行的義務,但仍然有11%的青少年對公民的權利及義務知識模棱兩可,還有4%的青少年對公民的義務權利一無所知,這個比例充分反映出,在當今社會,青少年群體中仍然存在著對法制觀念和道德責任感缺失的現狀,在調查中絕大多數的青少年都知道憲法是我國的根本大法,明了權利意識是憲法賦予公民權利的最根本的觀念,加強權利意識是推動社會進步的主要力量。與此同時,在青少年的法制觀念中,對于法律較為專業性的知識,青少年的認知程度處在穩步提升的狀態中,其中,有65%的青少年認為打官司的時候找律師是有必要的,22%的青少年選擇先自行學習法律,了解法律,有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再向律師尋求幫助,律師是法律專業的引導者和先知者,律師的活動可以推動社會的法制化形成,如果全民都通過法律的武器解決問題,那么就能夠表明國民法律素質的不斷提高。
我國早在召開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就有提及“依憲治國、依憲執政”的治國理念,并設定國家憲法日,日期為每年的12 月4 日,但就在全民而言,對憲法日的認知不夠深刻,有的人甚至不知道有這一天的存在,在通過對憲法的意義的調查中發現,有60%的青少年認為憲法是我國最關鍵的法律,并有接近21%的公民認為民法的地位超過刑法的地位,這極大地反映了公民對法律的關注已經處在重要的發展階段,我國社會的發展也朝著法制化的進程進發。同時,在對我國公民中的青少年進行法律調查時,僅有72%的青少年能夠正確回答,這就反映出青少年的群體在對法律知識的認知上有一定的欠缺,不能放松對憲法的學習和了解,對憲法的認知尚待提高。與此同時,在對法律的作用的調查中,可以看出有大約42.3%的青少年認為法律是在維護社會的秩序,而認為法律是在保護個人利益與權利的人數占比在36%,認為法律是有打擊不法分子及行為的作用的人數占比在21%,認為法律是有限制政府權力的作用的人數占比在0.7%,這充分反映了在青少年中,對法律在現實社會中的作用的感受是比較單一的,更值得一提的是,選擇了“保護個人權利”的觀點的比重超過了三分之一,這說明已經有越來越多的青少年意識到了法律可以維護個人的利益,而維護個人的利益恰恰就是維護社會秩序的基礎,權利與社會秩序是相互統一的,在提升青少年法律認知的道路上,我國已經取得很大的進步,但對憲法的認識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當今社會在,法律貫穿了人們整個日常生活,與人民的生活息息相關,但在此過程中并不是所有人都意識到了法律的存在的作用,然而法律已經悄無聲息地走進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從而發揮著調節社會關系的作用,而針對這一點,向青少年做出調查發現,有66.7%的青少年認為法律是日常生活中較為重要的角色,在生活中遇到難以解決的問題會借助法律的武器,但也有24.4%的青少年覺得法律不是生活必需的因素,并表示如果沒有到達逼不得已的狀態,絕不會使用法律來解決問題,另外還有8.9%的青少年認為自己的生活和法律相差甚遠,并沒有機會去用到法律,法律對自己的生活沒有任何的影響,這個調查結果充分表現出在青少年這個群體當中,對法律的認知依然存在著不夠完善的情況,如果青少年對法律一直抱有不信任甚至有排斥的心理,那將對社會毫無益處,對祖國未來的發展也是一種阻礙。
建立健全的公安法規體系,公安立法工作要按照“提高立法質量”來執行,在保障立法的前提下,加快立法的進度,能夠基本實現公安工作和隊伍建設都有法可依,將每項公安工作都列入法治的軌道中,公安部門是維護社會秩序的重要角色,根據我國的法律體制,應該不斷完善公安的治安管理、道路交通管理等職能,能夠在公民需要幫助時及時提供幫助,維持社會秩序,保障全體公民尤其是青少年的安全,我國所有的法律均以憲法為制定依據,公民應遵循立法的規定,并符合國家改革創新、發展穩定的決策,堅持對教育與法律相結合的原則,堅持觸犯法律就必須受到懲罰的理念,處罰理念包括對青少年觸犯法律之時也會受到相應的處罰,這就體現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思維,保護個人的法律權益以及企業法人等的合法權益,確保在執行法律法規時,嚴格執法,在執法過程中,執法的過錯較輕未給事物造成嚴重的后果的情節,可以根據相關法律法規,對公安機關的人員給予辭退或限期下調、政紀處分等處罰措施。
創建普法教育服務體系,對青少年進行普法教育,就應該專門設立法治教育領導小組,作為教育事業的引領者,教師首先應該對自身嚴格要求,從自身出發提高法律認知,定期為青少年講授法律知識,聘請法律講師及法律專業的工作者成立法律制度教育機構,以這樣的平臺來構建良好的學習環境,對青少年的法治教育工作建立統一的指導和組織系統,推進預防青少年的不當計劃,為了適應當今社會的新時代的發展以及區域文化的進步,成立以青年干事為核心的法律重心,吸收青少年教育志愿者,來組織法律教育的實施,規范相應的法律違犯行為,有組織有規律的進行法律援助,能夠使法律隊伍獲得更加強大的力量支撐,例如,可以通過組織以青少年為中心的法律演習,號召多名青少年學生參加,通過對法律條文的理解,指引學生進行法律活動,根據法律制度提出假設,根據《未成年人保護法》當中可以看出,此法律的前四章分別闡釋了保護未成年人的三個方面,從社會、家庭以及學校,從第四章第七條法律條文規定中得出,“國家鼓勵研發開發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網絡產品”,但在現今網絡世界中,并非所有網絡游戲都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長,這就需要用到這條法律,如果發生了類似的情況,應該以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國家的發展要依靠青少年的力量來進行,如果青少年在學習期間養成了不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則會導致不可估量的影響,因此對青少年進行法治教育刻不容緩,青少年本來就是一張白紙,為青少年傳輸什么樣的思想,那么就會自然而然地形成什么樣的思維,在這個過程中,保證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是促進國家發展的重要前提,青少年的模仿能力較強,自我保護的意識淡薄,且當今青少年不合法的情況也很多。因此,建立健全的法治機構,及時對即將誤入歧途的青少年進行積極引導,避免其做出傷害自身、危害社會的行為,可以通過對其進行法制教育與指導培養青少年的法律認知。
提高青少年對法律的認知,就要切實從教育工作出發,將思想品德與法律知識教育緊密結合起來,二者是既對立又統一的關系,在加強依法治理學校的法律法規宣傳的同時,又要廣泛開展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的教育,將法治宣傳教育融入進學生的榮辱觀與核心價值觀當中,搞好青少年法治教育不僅僅要從青少年的自身找著重點,更要注重振興國家的需要,綜合治理學校周邊的法治教育,以此來保障學生的身心健康,法治的教育是具有社會性質的工作,需要從各個方面尋找配合者,主要從社會、家庭、學習等三個方面來開展,在教師授課的過程中,應將授課的效率與績效掛鉤,促使教師認真教學,教師應在青少年學習規律中找出相應的特點,能夠“對癥下藥”,因材施教,同時教師應督促家長在家庭日常生活中,向學生滲透相關的法律知識,從而使學生樹立正確的法治價值觀念,家長是學生人生開始的第一任教師,家長對學生的影響是空前絕后的,要根據青少年的不同年齡段開展相應的法律學習,能夠生動且直觀的進行法制教育,例如,在教師授課中,可以播放相應的法治教育電視節目,能夠使學生在觀看電視、電影節目的同時,將法律知識消化掉,開展校園法律講堂,邀請家長來傾聽,讓家長和學生組成討論小組,以每個家庭為單位,相應回答我國的法律制度以及相應的法律政策,回答正確的小組可以得到相應的獎勵,相反,回答錯誤的小組就會受到懲罰,同時也可以利用印發普法小冊子,分發給學生,讓學生可以在課上或者課余研讀;另外,可以帶領學生到社會組織中開展實踐活動,可以從實踐當中獲得法律知識。如果在學校的課程中只注重法治教育教材的知識傳授,不注重對法律知識的理解,那將導致學生在現實生活中無法很好地運用法律,更不會利用法律來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因此,應該打破千篇一律的教育方式,可根據青少年的個性化需求來擬定教育方法,具有一定的實效性,對法律知識宣傳應做到不間斷、不放棄,以提高青少年的法律素養為基本目標,共同創造良好優秀的校園環境,這就需要建立具有管理職能的社會組織,來更好的規范青少年的行為,隨著社會、學校、家庭環境的變化發展,在青少年的身上出現了許多新問題,包括學校、社會、家庭三方的合作與協調配合做得不到位,沒有完美的銜接到一起,各自開展法治教育活動時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另外有些家長的個人素質有待提高,而家庭教育的疏忽恰恰是重要方面,另外社會的影響也是主要因素,加強社會法律知識的宣傳是提高青少年法律認知的重要路徑,通過開展主題明確生動活潑的活動,向青少年傳遞超出課本知識以外的法律思維,調動青少年的主觀能動性,進一步加強法治教育的管理工作,避免由個別不法行為影響青少年的發展歷程,協助他們在面對社會環境的變化能夠處變不驚,堅守著法治理念、善于運用法律武器,構建和諧且具有發展前景的校園環境,為我國法治社會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綜上所述,青少年的法治價值觀雖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有效提升,但法律意識并未達到全面進步,絕大多數的青少年都可以遵守法律法規,運用法律法規維護自身甚至社會的合法權益,因此,要建立完善的依法治國的社會環境,就必須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前提條件,通過對青少年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協助青少年群體樹立正確的法治教育價值觀,讓青少年能夠擁有正確的人生導向,必將會為建立和諧的社會主義新時代提供強有力的支撐,能夠實現依法治國的核心價值觀,更好服務于社會,造福于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