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燁
金融供給側改革是供給側改革思維在金融領域的重要體現,它以服務實體經濟為著力點,以統籌兼顧、精準對接為方法策略,以優化金融供給結構、建立多元化的資本市場為重要目標。金融供給側改革為資本市場發展提供了新契機,對于優化資本市場(多指股權和債券市場)結構、建立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提升資本市場的融資服務能力等都具有重要意義。
在經濟新常態下現代服務業、高端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等新經濟成為實體經濟發展的新引擎,但金融體系的結構、理念、發展質量、服務水平等不能很好適應新經濟發展要求。
(一)傳統金融體系與新經濟發展不相適應。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建構了以銀行為主、間接融資為輔的金融服務體系,為經濟高速發展提供了有力金融支持。比如在改革開放30 多年中,制造業、房地產業、建筑業等是中國經濟的主體性力量,以銀行為主的金融市場恰恰滿足了這些產業的融資需求。在經濟新常態下中央政府以去杠桿、去產能、促轉型等手段推動經濟供給側改革,深刻改變了中國的經濟結構,如今科技創新、人力資本、知識技術、高新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等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引擎,債券融資、股權融資等直接融資成了企業融資的重要模式。然而,國內金融體系并未很好適應新經濟、新產業的發展需要,不能為經濟轉型升級提供充分的金融體系。
(二)金融供給側改革能促進實體經濟轉型。當前中國經濟發展中許多小微企業陷入融資難、融資貴的發展困境,創新型企業面臨著股權融資難、上市難等問題,這些弱化了金融體系的經濟服務能力。對此,應當推動金融供給側改革,提高金融體系對實體經濟的服務能力。顯然,金融供給側改革有助于金融體系的高質量發展,能提高金融體系與實體經濟轉型的匹配度,為實體經濟轉型提供金融支持。
(一)金融供給側改革為擴大資本市場規模提供新契機。從融資方式上看,金融市場分為間接融資市場和直接融資市兩種類型,其中以銀行信貸為主的間接融資市場在中國金融市場中占據主導地位,而股票市場、債券市場等為主的間接融資市場則處于次要地位。以國有大銀行為主的金融市場不適應以創新型企業為主的新經濟的融資服務需要,并成為實體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制約因素,金融供給側改革的重點就是優化金融市場結構,推動金融市場均衡發展,建立多元化、多層次的資本市場體系,為新經濟發展提供有力的金融服務。顯然,做大做強資本市場是金融供給側改革的重要目標,這些為新三板市場、科創板市場、區域股權交易市場、基金市場等提供了嶄新的發展機遇,也推動了天使投資、私募股權投資、風險投資等股權類投資市場的發展。
(二)金融供給側改革為提升資本市場效率提供新契機。當前我國金融市場體系不完善,以粗放式經營、同質化競爭為主,金融服務質量不高,金融市場運行效率不高。前我國金融市場體系不完善,以粗放式經營、同質化競爭為主,金融服務質量不高,金融市場運行效率不高。比如騰訊、阿里、京東等優秀創新型企業無法在A 股市場上市,2019 年證監會推出科創板,并在科創板試行注冊制,就為創新型企業直接融資開辟了新渠道,也為資本市場退出機制建設進行了新嘗試。
金融體系是國民經濟的血液循環系統,資本市場是實體經濟發展的風向標。在經濟轉型發展中資本市場理應擔當“引領新常態”的重任,以多層次資本市場為實體經濟“造血”、“輸血”。所以應當以金融供給側改革為契機,做好資本市場的“加減乘除”,建構多層次的資本市場體系,清理資本市場中的無效供給,為經濟轉型提供優質金融服務,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
(一)加法:建構多層次的資本市場體系。隨著經濟轉型升級的深入,高端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等逐漸成為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這些創新型企業具有經營風險高、抵押物缺失、增長速度快、更新迭代快等特征,更適合股權融資模式,但以國有銀行為主的金融體系無法有效滿足企業的融資需求。中央提出優化金融結構、發展資本市場的金融供給側改革。所以在資本市場發展中應當堅持金融供給側改革思路,以服務實體經濟轉型升級為市場改革的著力點,不斷豐富資本市場的產品結構及種類,建立多層次的資本市場體系。比如應當兼顧場內市場和場外市場的發展,一方面要充分增強和優化主板、中小板和創業板市場的融資功能,探索和完善科創板的上市融資機制,積極穩妥地推進注冊制改革,提高場內市場的直接融資能力;另一方面應當不斷推動場外股權市場體系建設,發揮“新三板”的市場融資功能,加強地方股權融資平臺、股權交易平臺建設,建立覆蓋全國的中小企業股權交易系統。
(二)減法:清理資本市場中的無效供給。在資本市場改革中應當圍繞企業兼并重組“做文章”,為企業兼并重組提供產權定價、股權交易、市場融資等服務,鼓勵各類資本公平參與企業兼并重組,推動跨所有制、跨領域的股權轉讓和兼并重組。比如針對鋼鐵、水泥、基建、房地產等行業,應當堅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基本導向,推動龍頭企業的整體上市、兼并重組、資產置換等,淘汰行業內部的落后產能,提升整合行業的市場集中度和國際競爭力。
(三)乘法:為新經濟提供優質金融服務。科技創新、高端制造、生產性服務業等新經濟是實體經濟發展的重點方向,所以在金融供給側改革中資本市場應當以服務科技創新、創新型企業等為重要任務,在制度創新中破除創新型企業融資難問題。比如應當完善創新型企業上市和退出機制,為符合條件的創新型企業提供充分的融資支持。應推動天使投資、風險投資、私募股權投資的發展,探索眾籌、眾創、眾扶等金融工具,為小微企業、創業企業提供必要的融資支持和金融服務。此外,應當推動金融生態圈建設,打造針對創新型企業的全周期金融服務鏈,提升資本市場對新經濟的服務能力。比如應當將金融中介機構、股權交易平臺等作為資本市場發展的重要內容,支持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區域交易平臺的發展,為新經濟發展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支持。再如可以在北上廣等創新創業中心城市打造全周期的金融服務產業園,建立政府引領、以資本市場為依托、以金融服務機構為主體的新經濟金融服務生態系統。
(四)除法:化解資本市場的系統性風險。比如應當推動信貸資產證券化,降低銀行、房地產行業、證券公司、國有企業的負債率。此外,應當推動債券市場改革,開展地方性債券市場試點,為地方政府的城投、基建等提供債券融資平臺,這樣能夠較好滿足地方政府對資金的合理需要,也有利于隱性債務風險顯性化,降低商業銀行的地方債風險。最后,應當推動混業監管機制建設,建立中央與地方相結合的資本市場監管體系,從制度上遏制金融風險發生的可能性。應當清理整理資本市場中的種種亂象,將區域性股權市場、場外資本市場等納入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提高監管機構對資本市場的監管能力。
綜上,應當以金融供給側改革為基本思路,穩步推進資本市場改革,完善資本市場治理機制,建構多層次的資本市場體系,不斷提高資本市場對實體經濟的金融服務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