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梅
(中共淮南市委黨校,安徽 淮南 232001)
要想緩解小微企業在融資方面的困難,拓展小微企業的融資方式,需取各種措施,筆者認為既要從自身角度出發,有效地解決小微企業自身諸多不足引起的融資矛盾,又要從政府角度出發,通過政府推動和各個金融部門的相互配合與支持,形成良好的互動機制,才能從根本上緩解小微企業的融資壓力。
近些年,政府為了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的問題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指導性意見或政策,以緩解相關壓力。例如,在2012 年,國務院頒布的《關于進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業健康發展的意見》,其中所提出的關鍵一點就是,“落實支持小型微型企業發展的各項金融政策”。在《關于進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業健康發展的意見》中,存在不少的操作性意見,“銀行業金融機構對小型微型企業貸款的增速不低于全部貸款平均增速,增量高于上年同期水平,對達到要求的小金融機構繼續執行較低存款準備金率”;“商業銀行應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信貸政策的小型微型企業給予信貸支持”等。2017 年我國又修訂了《中小企業促進法》,并于2018 年1 月1 日起正式實施。2018 年以來,銀保監會又特別針對民營企業所面臨的融資困難的問題采取了一系列舉措,包含大力疏導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大力提倡發展普惠金融;積極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對行業主業突出的龍頭民營企業給予相應的融資支持;指導和督促銀行業和保險業機構,進一步改進內部激勵和約束機制、風險管控機制,進一步建立并完善盡職免責、容錯糾錯機制等,完善對小微企業的金融服務體制建設等等。經過一系列政策及各方的努力,小微企業的融資難問題較以前得到了一定的緩解,據銀保監會副主席介紹,截至2018 年9 月末,普惠型小微企業的貸款余額已經超過8.9 萬億元,同比增長19.8%,較各項貸款同比增速要高出7 個百分點之多,有余額的貸款客戶戶數已超過1600 萬戶,同比增加406 萬戶,階段性實現了“兩增”目標。對民營企業的貸款余額已達到30.4 萬億元,增長幅度還在不斷上升。
由此可見,出臺的相關政策只要能得到落實和執行,小微企業的融資問題就可以得到相應的緩解,下一步,銀行業和保險業及各方更應嚴格并大力加強落實政府制定的各項制度政策,為小微企業的發展提供支持和服務。
優化融資的外部環境,是解決小微企業融資問題的第一步。首先,加強小微企業在信用體系方面的建設,建立健全信用評審制度與授信制度。其次,政府可以通過行業組織、商會和服務中心等機構,建立人力、技術、信息、財務和設施為一體的綜合體系,以更好地促進小微企業融資,從而完善小微企業的融資服務體系。
要想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的問題,需要研究出新的融資渠道和方式。關于融資渠道,銀行資金以及非銀行資金都可以稱為小微企業的融資渠道,例如,小微企業可采取成本相對較低的個人閑散資金和私募資金。另一方面,關于小微企業的融資方式,企業可積極拓展新的融資途徑,例如采用商品融資的方式。關于商品融資,具體而言,就是商品貿易融資就是為基礎商品的貿易活動提供一定地金融服務,并憑借這種服務方式向商品生產企業或者消費者融通資金的新型融資方式。
要想完善小微企業融資的金融體系,需要建立健全小微企業信用評價和機構信用制度。小微企業信用評價機構應聚集工商、衛生防疫、經貿、稅務、社保、電力、水務、燃氣、通信、商業銀行、司法、消防等部門,對小微企業的勞動信譽、食品衛生信譽、合同信譽、納稅信譽、社保繳納信譽、水電燃氣費繳納信譽、日常通訊費用繳納信譽、環保信譽、質量信譽、司法信譽、生產消防安全防范及企業法定代表人和股東個人信息進行綜合評價,以解決在融資問題中產生的信息不對稱地問題。同時,建立健全小微企業信譽評級制度,以信譽等級作為判斷貸款信用可信度的標準,并把企業的信譽信息提供給銀行等機構,可降低商業銀行貸款審查的難度和監督的成本,降低交易的有關費用。以上這些舉措不僅僅可以取得金融機構和擔保機構信任,同時也可以獲得一定項目資金的一些有效手段。
要想完善小微企業融資的金融體系,需要建立和完善小微企業擔保機構。從目前來說,我國的信用擔保體系由一體兩翼組成,該擔保機構可以是政策性的,也可以是盈利性的;可以由政府出資創辦,也可以鼓勵社會資本投資創辦,同時也可以由政府和企業二者共同出資組建。建立和完善小微企業擔保機構的同時,也需要完善信用擔保體系。在完善信用擔保體系方面,應做到以下幾點:首先,要在多渠道多方式匯集擔保資金;其次,上級政府需要設立再擔保機構,進行業務監督,并在一定程度上分擔擔保風險;最后,建立小微企業擔保機構協調組織,規范擔保行業的行為,保障擔保機構的合法權益。政府應該對該機構的設立與運行給予積極地支持態度,在一定程度上減免相關稅費,從而能更好地為小微企業融資進行服務。
為了解決好小微企業融資難的問題,使得小微企業能夠更好地發展,為我國的經濟發展提供助力。我國政府應當適當放寬對于國內信貸市場的管制,逐步推進利率市場化。具體而言,政府可以首先著手放寬對于商業銀行貸款利率浮動幅度的限制,使其利率能夠更能反映市場的變化,最終逐步過渡到商業銀行在貸款方面能夠具備一定的自主性,例如可以在政府的監管下,獨立確定針對企業的貸款利率水平,除此之外,還可以對其商業銀行能夠對企業提供的各類便利服務收取適當合理的手續費用。該種政府對商業銀行的調整措施,可以激勵商業銀行在未來不斷擴大對小微企業的信貸投放力度,而這種方式具有一定的效益與風險并存的原則。最終,這種方式能夠實現資源配置的合理與優化,從而更好地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的問題。但是,政府在采取這種針對商業銀行的改革措施,需要注意幾點問題,以防止出現市場的固有弊端的出現。第一,放寬對信貸市場的管制,并不意味著政府完全放開對信貸市場的監管。商業銀行作為一個營利性的經濟組織,其逐利性的特性要求政府時刻需要對其進行監管。第二,利率的市場化,要保證在政府的宏觀調控下進行。只有采取著這種方式的利率市場化,才能夠真正確保小微企業得到改革所帶來的利益。
如前所述,銀行等金融機構作為經營貨幣的社會服務型企業,在日常經營中須同時考慮風險、利潤、公共服務等多方面因素,在小微企業的調查中,為了減少成本,防范風險,提高工作效率,可以借助金融科技,利用大數據分析、白名單準入篩選等,大力推行信息化大數據平臺的實際應用,有利于提供簡便、迅速的金融服務,降低風險。
銀行等金融機構為了防范業務風險和提高利潤,往往對內部風險指標和業務的創利水平考核相當嚴格,一旦出現風險會加大處罰力度,嚴重影響業務人員開展業務的積極性,降低營銷熱情。銀行等金融機構可以實行機構內部的轉移價格優惠制度,增加營銷費用,激勵業務人員的營銷熱情和對小微企業貸款的投放積極性,以及落實相應的盡職免責制度,消除相關人員的后顧之憂,在合法合規的前提下全力為小微企業提供優質的金融服務。
目前,大多數金融機構針對小微企業所能提供的貸款產品還局限于不動產抵押、保證人保證類的貸款產品,而小微企業在創業的初始階段缺乏的恰恰是足值的抵押物或有擔保能力的擔保人,這就導致小微企業很難達到金融機構貸款的準入門檻,使得小微企業融資困難。因此,金融機構可以根據目前的市場狀況并結合當地經濟的實際情況,不斷優化內部貸款產品,在合規和風險可控的前提下豐富貸款產品。例如,1.可以根據小微企業的每年交稅量來判斷企業的經營狀況,倒推出企業的資金需求量,從而給小微企業一定的貸款授信金額。但這樣貸款產品要充分考慮小微企業為獲取貸款資金而突擊交稅的情況,因此最好是觀察小微企業一段時間的平均交稅量。2.可以根據小微企業的POS 刷卡交易量或第三方支付交易量以及此部分資金的留存量來判斷小微企業的經營交易量,再經過計算給予小微企業一定的貸款授信金額。3.可以擴展市場的圈鏈營銷,提供圈鏈貸款產品。通過以一個大型的核心生產廠商或產品供應商為中心,向其合作的上下游小微企業提供相應的信用貸款融資。一方面可以獲得相對準確的小微企業生產經營情況信息,另一方面可以充分掌握小微企業的貸款資金使用情況和貨款回籠情況。對于銀行等金融機構而言,即節約營銷成本,又降低了貸款風險;對于小微企業而言可以輕松獲得相應的貸款融資支持,可以實現共贏。
綜上所述,在我國實行改革開放的政策之后,小微企業的發展令所有人出乎意料,其未來發展前景一片光明,所以其融資問題是現代社會關注的重點,并為此已經提出很多針對不同方面的解決辦法。因為融資難得問題產生是由于諸多方面造成的,所以解決融資難問題也應該從多方面全方位來考慮并針對處理。當然小微企業也應該從自身開始抓起,提高自身的信譽度,選擇正規的適合自身企業的金融產品,從而達到合法合規合理融資的目的來促進自己快速的、穩定的、長期的發展。鑒于我國小微企業融資還處于起步階段,某些方面還處于起始階段,融資理念和方式還不成熟,希望通過政府的正確引導來完善整個大社會的金融體系,從而促進中國經濟的蓬勃發展。上述對部分企業的資金管理問題進行了分析,這些問題也是絕大多數企業都存在的,當然,除此之外,小微企業的資金融資供給存在的問題遠不止于此,解決方案也非千篇一律,而應多種多樣,與自身經營和發展情況相結合,小微企業也應當樹立長遠的戰略發展目標。這樣,才能在不斷變化的經濟環境背景下通過內部控制來打造加強自己的基礎能力,不至于因外部環境的變化受到根本性的影響。企業之間也應多交流學習,可以互相借鑒財務和經營風險的管控措施,做好資金管理體系化工作,為企業的長期發展打下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