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
(河南宇萃律師事務所,河南 三門峽 472200)
刑事附帶民事訴訟是指在刑事訴訟過程中,司法機關在解決被告人刑事責任的同時,附帶解決由被害人或人民檢察院提起的、因被告人犯罪行為引起的損害賠償等民事責任而進行的訴訟活動。從現行最高人民法院有關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精神損害賠償規定來看,附帶民事訴訟請求賠償范圍有一定的局限性。按照最高院規定,附帶民事訴訟的賠償請求范圍僅限于被害人的人身權利因犯罪行為遭受損失或財產被毀而遭受的損失。被害人因財物被犯罪分子非法占有、處置的損失,只能由法院責令犯罪分子退賠,或者在退賠不足彌補被害人損失時,由其向民庭另行獨立起訴。
(一)精神損害賠償是權利救濟原則的必然要求。“有權利就有救濟”是法治社會的一項最基本的原則。隨著人類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進步,法律對人格權的保護愈來愈周密,“人們越來越重視精神權利的價值,重視個人感情和感受對于人存在的價值,重視精神創傷和精神痛苦對人格利益的損害。在這樣觀念的指導下,人們要求法律對人的精神利益予以更高的重視和更嚴密的保護”。犯罪類侵權和普通類侵權一樣既可能造成物質損失,也可能造成精神損失。精神損失和物質損失一樣是受害者遭受到的實實在在的損失,只不過是精神損失是無形的比較難量化而已。然而,犯罪類侵權,特別是侵犯人身權、人格權的那些犯罪行為,還帶給被害人除肉體痛苦之外的精神痛苦與折磨,與普通民事侵權行為造成的精神刺激與損傷相比是更加嚴重的。也正如有人所言,民事侵權可以用精神損害賠償加以救濟,而刑事案件反之;普通的民事侵權,法院應當保護受害人的合法權益,而犯罪者反之,這是荒唐的悖論。我國現行法律沒有犯罪導致精神損害可以要求賠償的規定,只能表明現實法律存在著漏洞與不足。
從另一方面講,從立法上明確否定了被害人有提起精神損失賠償的權利,是立法上的不平等,是對被害人這一弱勢群體的立法侵害。“在諸如強奸、毀人容貌的傷害等案件中,被害人所受到的精神上的痛苦是眾所周知的,此時,被害人是多么希望得到社會的幫助和人們精神上的撫慰,即使給予大量的金錢補償也是難以彌補的,而如果被害人對精神損失賠償這一合情合理的基本訴訟請求都被法律所剝奪,那么無疑就是對被害人的進一步傷害,又何談公平與正義呢?”
(二)更有利于維護被害人的合法權益。精神損害賠償實質上是通過侵權人給與受害人一定的物質補償,使受害人獲得精神上的安慰。精神損害賠償在民法上救濟方式具有多種表現形式,其中最主要、最基本的救濟方式是賠償損失,即以財產方式為主要救濟手段。通過加重對致害人的處罰,平復受害人的精神創傷,慰藉其感情損傷,以達到防止侵權行為發生,穩定社會秩序的目的。
不難設想,當人的財產受到侵害而遭受損失時,受害人自然也在遭受著精神上的痛苦,只不過痛苦程度有淺有深、表現形式或明或暗罷了,但絕不能否定這種客觀存在的現實性。實踐中此類精神痛苦經常會引起不良后果:輕者之受害人心情煩躁、食欲不振、郁郁寡歡、影響生活和工作,重者可能導致受害人一病不起,甚至于危及生命。可見侵害自然人的財產權引起的精神損害是不容忽視的,因此也理應得到賠償,以慰藉受害人的心靈、補償其實際損失,真正全面地保護受害人的合法權益”。
就近些年形勢來看,許多司法工作者已深刻地認識到,刑事案件中精神損害賠償確有必要。民事侵權可以主張精神賠償,而比民事侵權更為嚴重的刑事案件卻無法主張精神賠償,是對受害人權益的一種嚴重的漠視。因犯罪行為而導致被害人身心備受摧殘,精神上產生的恐懼感和羞憤感有可能伴隨終生:還可能由此導致婚姻失敗、家庭破裂、被害人自殺,以及行兇報復等惡果發生,如果刑事附帶民事案件處理不好,容易激化社會矛盾,留下社會隱患。根據有關司法救濟原則,做出精神損害賠償的規定,已是當務之急。
(三)有利于司法實踐,節約訴訟資源。我國刑事訴訟法規定的附帶民事訴訟僅賦予受害人提起物質損害賠償的訴權,而民事訴訟法賦予受害人的訴權是既可以提起物質損害賠償,也可以提起精神損害賠償。犯罪類侵權的受害人,如果另行提起民事訴訟,即使包括有精神損害的賠償請求,人民法院應當受理。如此以來就會出現矛盾的結局:受害人不能在刑事附帶民事訴訟中提起精神損害賠償請求,但可以在民事訴訟中提起。同樣的事實,運用不同程序可能得到不同的結果。所以我個人認為,被害人在刑事案件審結后,另行提起精神損害賠償的請求,是勞民傷財,于公于私都很麻煩,不能節省司法資源,假如一個程序解決問題,既達到訴訟經濟的目的,又有利于維護社會治安的穩定。在刑事附帶民事訴訟中,如果賦予了被害人可以請求精神損害賠償的權利,將主動權掌握在當事人手中,而非現在的司法機關中,同樣也可以減少當事人的累訴、纏訴。有的被害人見到被告人被處以極刑后,已經獲得了極大的心理安慰,對判決結果很滿意,也會主動放棄精神損害方面的賠償。這樣,也會對我國的法律體系、司法機關有信任感。而不是目前,法律未賦予當事人的這種權利,即使被害人并不想得到賠償,但會產生逆返心理,不利于對司法機關信任,會動搖法律的根基。
(四)更有利打擊犯罪,維護社會穩定。在我國,侵害公民人身權,給受害人造成精神上的損失的犯罪行為大量存在,有些如強奸、殺人、侮辱、毀容等犯罪行為更是層出不窮。由于我國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賠償范圍中不包括精神損失,因此,有些受害人出于自身原因的考慮,特別是害怕犯罪行為人承擔了刑事責任后,對其自身沒有任何補償,因而在行為人愿“以錢贖罪”的情況下,不愿通過刑事訴訟解決,而是通過“私了”解決問題,由被告人給予補償而了結。不久前,一位稱其家人受加害人故意傷害造成殘疾,加害人被處有期徒刑。被害人在刑事附帶民事訴訟中要求加害人承擔精神損害賠償,法院未予保護。根據目前的法律規定法院判決是正確的,當事人不解,大呼不公平,且稱不如“私了”鋤。這樣不但動搖了群眾對法律的信任基礎,而且造成了有些違法行為由于受害人沒有告發甚至不愿告發而不能受到及時懲處,給社會埋下了隱患,這與我國刑法打擊犯罪的根本目的是相違背的,所產生的負面影響也是巨大的。刑事附帶事訴訟中包括精神損害賠償,無疑加大了對犯罪行為的處罰力度,從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犯罪的發生。同時,也提高了公民同犯罪行為作斗爭的積極性,有利于更有力地打擊犯罪。
(一)健全法律法規,完善法律體系。建議最高人民法院盡快出臺新的司法解釋和補充規定,將刑事附帶民事訴訟中精神損害賠償制度化、法律化。要確立人身和財產損害賠償原則。對于財產性犯罪,要讓被告人付出經濟代價;對于侵犯公民人身權利的犯罪,要分清主觀過錯性質和程度,該重則重,適可而止;然而,精神損害賠償與刑罰的最終目的應當相一致,即最終目的是要防止犯罪分子再危害社會,警醒社會上的不穩定分子,進而維護社會的穩定團結。
(二)提高全民法律意識,維護法律權威。從目前看,盡管廣大人民群眾的法律意識較從前有了很大的提高和進步,但是在一些偏遠地區,人們的法律觀念還是很淡薄,而對于一些較專業的知識,則更談不上了解。所以在訴訟中,常會出去亂用訴權或不知有該權利不用的現象。對于精神損害這樣的訴訟權利,更是憑著一時的個人喜好胡亂運用,造成了大量的累訴、纏訴,或者是基本權利根本得不到保障。元論健全何種法規,最最根本的還是要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法律意識,普及法律知識,才能使人民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要使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的精神損害賠償賦予法律的合法性,我國要走的路還很長,還需要廣大的法律工作者做出大量的努力和實踐。但是,我相信,隨著我國法律法規的不斷健全,法律體系體系的不斷完善,其必將確立,廣大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也必將得到更加全面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