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邯鄲市第十四中學,河北 邯鄲 056000)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若是能夠從學習的疑難點處,不斷的引導學生質疑,可促使學生在語文課堂之中保持持續的思考狀態,而也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對語文知識有更加深入的認識理解,因此初中語文質疑教學的有效開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以文題質疑。以文題質疑目的關鍵在于激發學生閱讀文本的興趣,為學生學習課文奠定堅實的基礎。讓學生產生諸多疑問那么,推動學生深度地學習課文內容。而這,也正就是教師為學生創造的絕佳質疑時機。
(二)在初讀過程中質疑。教師會在學生初讀課文之前出示各種問題,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有目的地去讀。不可否認,這樣的方式在提升學生閱讀能力方面確實能夠起到一些作用。但是.這樣的方式卻非常不利于學生質疑能力的發展。在初讀感知環節中,教師不妨可以放慢引領的腳步換一種做法,即教師不提出任何與課文內容相關的問題,放手讓學生自主閱讀,在讀中產生疑問。
(三)合作交流中質疑。為了更好地發揮小組合作學習在提升學習效益方面的作用,教師不僅要鼓勵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交流讀懂了什么”,還要鼓勵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交流“哪些地方沒有讀懂”。
(一)從內容提出疑問。讓學生展開質疑活動,這與學生提問設計存在重要差別。學生設問未必有疑而問,而質疑則是體現學習困惑。雖然有方向性,但質疑有更寬廣的思考域度,問題呈現形式各異。學生根據文本閱讀認知基礎展開質疑活動,也可以給其他同學形成思維啟迪。
(二)從文中邏輯處質疑。學生展開質疑時,其角度是:極為廣泛的,從文字表達、內容解讀、邏輯推理、結構設計等多個方面展開,特別是對文本關聯推理方面,學生往往會存在--些疑問,教師需要給出更多鼓勵。因為我們面對的是名家名著,需要有足夠的勇氣挑戰權威。教師也要讓學生明確,質疑不是懷疑一切,而是有疑而問,在不斷釋疑過程中形成嶄新學習認知。
(三)從文章語言中質疑。文本語言表達鑒賞時,學生會遇到很多問題,這無疑都屬于質疑的良機。讓學生集中疑難問題,是對語言鑒賞的歸結性梳理,可以形成更豐富教學資源。教師引導學生對這些疑難問題展開重點解析,自然能夠掃除文本閱讀障礙。《三峽》是一篇文言文,教師先發動學生展開文字梳理,解決文言現象,然后從內容閱讀方面發動學生展開質疑活動:認真閱讀文本內容,從文本內容、結構、語言等角度展開思考,找到不明白的地方,用問題形式展示出來。學生提出一些問題。從學生質疑情況可以體會到,學生已經開動腦筋進行針對性思考了。
在初中語文教學活動中教師應當重視自身角色的轉換,并著力改善傳統教學模式中的弊端,對初中教學活動進行優化,讓學生的學習變被動為主動。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錯誤教學的應用來創造學生提出質疑的機會在此過程中就能夠實現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讓學生逐漸學會主動思考。教學《出師表》時,教師就可以對文章中個別詞語的釋義故意說錯,讓學生在學習中發現教師的錯誤并予以指正。教師可以在翻譯時將“卑鄙”翻譯為”卑劣的品行”,學生在學習中通過對上下文的理解就能夠發現教師翻譯中存在的問題,大膽向教師提出質疑。在此過程中學生能夠更主動的對文章進行思考,進而理解諸葛亮的淡泊名利,對主公的忠心耿耿。教師在教學中通過錯誤的制造能夠讓課堂氛圍變得更為活躍,并顛覆學生印象中教師全是對的這一錯誤思維。值得注意的是,教師在有意犯錯時應當對尺度進行把握,保證所犯的錯誤能夠讓學生通過思考發現,要讓錯誤與學生的辨識能力相吻合,避免出現錯誤印象加深等適得其反的情況。
初中語文教師有時被教學模式所限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思維的發散。學生無法進行自主的思考,更無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了。所以,初中語文教師要結合新課改的目標和要求,與時俱進,不斷的和同行之間進行交流和溝通,學習先進的教學經驗,創新和完善教學模式,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自主思考能力。在初中語文的教學過程中,通過質疑教學法,逐步的引導學生,促進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在上課的時候,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循序漸進的去引導學生,讓學生發自內心的進行思考,提出自己內心的質疑,并根據自身的質疑,進行自主思考,從而有效的啟發學生發散思維。
教學《阿長與山海經》完這一篇課文之后,教師就可以在課堂上,給學生拋出問題:學習完這篇課文后,有什么的想法?你們對魯迅先生筆下的阿長有什么印象呢?魯迅和阿長之間的關系是怎樣的呢?有的學生認為,通過學習這篇文章,他體會到了濃烈的親情。阿長雖然只是魯迅家里的一個下人,但是她兢兢業業,且與魯迅相處十分融洽,魯迅應該是把阿長當做了自己的親人。有的學生則認為,阿長這個人十分的迷信且嘮叨,雖然對魯迅比較好,但是還是應該改一改嘮叨的毛病的。有的學生認為,學習這篇課文,仿佛回到了舊社會,通過魯迅先生的描寫,體會到了舊社會當時的風俗風貌,讀起來仿佛就在眼前一般。每個學生之間思考問題的角度不同,所給出的答案也是截然不同的。不論學生之間的答案有多么的南轅北轍,語文教師提問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提升學生的探究熱情,提升課堂的活躍度;讓學生自由積極的開展討論,從而發散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學會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問題,促進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