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承德市興隆縣第一中心小學,河北 承德 067300)
小學階段是學生道德行為養成和法制觀念形成的關鍵時期,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我們作為教師要充分認識到道德教育與法治教育的重要地位,應當轉變教學理念,將道德教育滲透到日常教學中,重視學生的品德養成;應當創設生活化情景,幫助學生形成法治觀念,積累法律知識,形成法制精神,應當開展課外活動,將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體驗結合起來,使學生學以致用,規范學生的行為習慣;應當促進實際應用,矯正學生不良習慣,強化學生遵紀守法的意識,引導學生堅持知行合一。將生活化教學策略應用到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從而提高道德與法治課堂效率,改變道德與法治教育浮于表面、形式主義等教學現狀,使學生在道德與法治教育中,真正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樹立良好品德與法制觀念。
學生作為具有內在深度的存在,需要教材設計內在性活動,通向學生的內心世界,引導他們過內在生活的方式。首先,通過設計與小學生內在生活相關的活動,揭示小學生的內心世界的存在。教材在設計學生活動時,不僅設計那些外在的、可見的活動,也著意設計指向小學生內心世界的活動。如結合一些閱讀角的活動,設計了-些引導小學生默默地思考、默默地感受的活動。此外,在設計內在性活動時,特別注意對小學生內心世界的尊重。如設計與小學生秘密有關的活動時,就設計了一個讓小學生回顧自己秘密的活動,但這一活動并不要求小學生說出來與他人分享。在其他涉及小學生自我反思的活動中,教材也是指導這種活動,并不要求這類活動外顯化。
教材不僅揭示小學生內心世界的存在,更注重設計內在性活動將小學生“引入”內心的世界,學著過內在的生活。如何讓小學生進入自己的內心,讀懂自己的內心,整理自己的內心世界是教材墓仿小學生內在生活必須突破的問題。因此,在高年級的教材設計中,側重引導小學生關注自己的內心世界。如在設計有關小學生誠實、守信、欺負、不寬容等主題的內容時,都注重引導小學生關注行為當事人的心靈狀態。以“寬容”為主題的內容,教材就著重呈現了不寬容的內心狀態,包括對他人無心之失錙鐵必較、對他人傷害念念不忘、始終持有“以牙還牙、以眼還眼”的報復想法、無法平息心中的怒氣、執意不肯原諒別人等。只有將這些不寬容的內心狀態顯露出來,小學生才會有意識、有針對性地整理自己心中的不寬容想法和情緒,才有可能放棄報復想法、平息心中怒氣,大度地原諒別人。
道德教育與法治教育不同于其他知識類學科,它旨在培養學生良好的品德與法治觀念,因此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才是道德與法治教育的最終目標。而在日常教學中,開展相關課外活動,讓學生在活動體驗中學習,鞏固課堂教學內容,是我們規范學生行為習慣、增強學生法治及法律知識的基本途徑。
教學“大自然,謝謝您”一課時,可以組織春游活動,讓同學們在大自然中感受山清水秀,體會我們生活的豐富物產都是來源于大自然,但自然資源是有限的,我們需要節約:引導學生感悟大自然給予人類的智慧啟迪,如燕子低飛可能要下雨、大雁南飛秋天已至。之后,組織學生觀察大自然的美好,并用小故事的形式講述植物不僅可以裝點世界,更可以保持水土流失,防止沙塵暴,我們要愛護花草,不可以隨意踐踏草坪、亂折花朵高。保持生態平衡,我們要愛護動物,保護環境,去景區不可以亂扔垃圾等知識,使學生在大自然的環境中,懷著愉快的心情,感悟人與自然的關系,萌生保護環境的意識,從小事做起,規范學生的日常行為習慣。
(一)活用教材。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給了教師更多教學自由,教師在教學內容選擇和重組上有更大的自主能動性。教師不能拘泥于書中的幾幅圖片,要學會對教材的深入開發,根據學生的實際生活進一步開發生活化的資源,使教材的理論知識能和學生的實際生活聯系在一起,建立起“生活即教育”的教材觀。
(二)關注社會熱點。在新課改背景下,《道德與法治》課程要及時跟上和順應時代的發展的趨勢,重新挖掘和提煉新的知識點和教育點充分體現生活中的多樣性、豐富性和時代性,結合國家發展的大趨勢,及時將社會熱點、時代發展的新問題和新現象補充到教學內容中。為此,教師在課后要常看新聞、多讀報、關注社會熱點和時事動態,及時收集整理這些教學素材,通過講解或視頻、課件展示等方式適時恰當地補充到教學中,把“道德與法治”課教學放到一個大的社會生活環境下進行。
(三)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教學方法運用是否得當與教學質量密切有關,選擇并運用適當有效、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是實現生活化教學的根本手段。根據道德與法治”教學的不同內容或不同的教學環節,以下教學方法能有效促進生活化教學的實現。(1)討論交流法。教師根據教學內容提出有針對性的話題,供學生思考,然后讓學生以集體或小組形式圍繞話題進行討論。(2)情境渲染法。教師可發揮多媒體技術生動性和直觀性的教學優勢,營造出身臨其境的教學情境,加深他們的學習體驗。(3)故事喻理法。小學生愛聽故事。教師在課堂上通過生動形象的故事闡述一些抽象的道德觀念。除了教材上的故事,還可以讓學生講述現實生活中的故事,這樣的課堂教學更加貼近學生生活,學生更有話說,注意力更易集中并產生認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