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順杰
(大連工業大學機械工程與自動化學院 遼寧大連 116034)
當下,我國已有效遏制了新冠肺炎在國內的蔓延和傳播,全國各大高校為滿足學生的學習及科研要求,也已正常開學返校;但由于境外地區疫情形勢仍舊嚴峻,國內個別地區偶然出現感染病例,大多數高校仍需要按照教育部《高等學校新冠肺炎防控指南》對在校學生進行封閉管理。因此,如何保障在校學生在校園封閉管理期間的心理健康問題,如何幫助他們克服心理及行為上的不適并給予及時的干預和疏導,是所有高校應該關注的重點問題。
過度關注疫情信息,注意記憶等認知能力下降。疫情期間,過量的疫情信息和虛假信息使得大學生群體受到信息損傷。信息損傷會導致人們心理出現各種變化,認知領域會出現認知偏差、認知扭曲以及認知能力降低[1]。若不及時指導青年學生正確辨別虛假信息,并指引和疏導他們正確的關注疫情信息,將會使學生產生信息困惑、認知困難等問題。
易受情緒擾亂,出現恐懼、焦慮、煩躁等負面情緒。1954年,Bexton等心理學家在“感覺剝奪實驗”中發現:幾乎沒有受試者能夠在缺乏刺激的環境中堅持三天以上,并且在實驗結束后的幾天內受試者會出現焦躁不安、注意力無法集中、幻覺和幻聽等病理心理現象[2]。校園封閉管理,在校學生無法體驗到正常的社會人際交往,長期缺乏感官刺激和社會交往會讓在校學生感到無聊、壓抑,進而容易出現情緒低落、抑郁煩躁等問題。
軀體不適,生理上出現厭食、失眠、頭痛等不良癥狀。疫情期間,常見的軀體化癥狀有經常感到疲憊,睡眠質量下降、易醒,食欲下降或暴飲暴食,身體疼痛或緊張等[3]。學生生理上的不適感會加大心理壓力,進而也影響生理上的恢復。
客觀因素:新冠肺炎疫情的性質特點與發展形勢。2020年1月30日,世界衛生組織宣布新冠肺炎疫情為國際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且具有傳染性高、破壞性大、突發性強的特點。在國外疫情形勢仍舊嚴峻,國內偶發疫情的情況下,人們會因疫情信息爆發而出現焦慮、恐慌等負面情緒。
個人因素:大學生的認知因素和個性因素。埃利斯情緒ABC理論認為,引起人們不良情緒和行為結果的原因并不是由發生事件直接導致的,而是由對該事件不合理的認知評價及信念直接引起[4];即不合理的認知評價會增加人們面對該事件時所產生的不良情緒。大學生面對突發的公共衛生事件經歷較少,若學生認為疫情無法控制以致于自己隨時會被疫情感染,那么就更容易出現焦慮、煩躁、恐慌等負性情緒。
社會因素:家庭、學校、社會等支持系統的缺乏。一些學生因與父母出現緊張的親子關系,無法獲得家庭經濟和精神上的實際支持而常感到痛苦和自我懷疑。此外,防疫期間各高校實行封閉管理,在校學生的學習和活動空間得不到滿足,長期的社交缺乏也使學生情緒變得更加糟糕。
大力宣傳科學防疫知識,做好疫情防控輿論導向工作。高校要積極主動的占領疫情知識宣傳和疫情輿論導向工作,及時向學校學生傳達和科普科學正確的疫情防控知識,同時更要加強輿論宣傳攻勢,傳播社會正能量,為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提供強大的輿論支持。
加強學生心理健康知識的普及,多渠道開展心理健康活動。高校要充分利用兩微一端等多媒體平臺,選取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專題,對學生進行科學的宣傳教育,以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此外,學校要充分利用專業心理咨詢老師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為學生提供專業的心理咨詢服務。
建立心理工作聯防聯控機制,構建心理健康防護體系。學校要建立家校合作機制,與家長保持定期聯系,及時分享學生在校信息。打造心理健康工作隊伍,主動了解封校期間學生容易出現的心理問題,并通過言語交談和細心觀察學生的言語行為和情感流露獲得學生當下的心理健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