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統景職業中學,重慶 401120)
近年來,隨著國家對職業教育的大力投入,中等職業教育在表面上迎來了了陽光明媚的“春天”,呈現出一片片欣欣向榮的景象。普職相當,培養技能,解決就業,破除用工慌等等。但是從生源特點上來看,又似乎會給這美好的景象留下遺憾。因為中職學校的學生要么是在學習成績上不如人意,要么就是在行為品德上難以管束,處處低人一等。社會上有人對此送上了一個概括性極強的名字--雙差生。具體表現如下:一是文化基礎差。中職學生中很大一部分人士因為文化成績低而被普通高中拒之門外。二是情趣庸俗,格調低下。三是公德意識差。公共場所大聲喧嘩,隨地吐痰。四是誠信出現危機。五是感情淡漠。他們漠視同學,不尊重老師、家長、自我意識膨脹。六是上網成癮。七是心理不健康。主要表現為敏感、多疑、逆反、孤獨、抑郁等。在這些現象中,折射出一個不折不扣的尷尬事實---學生人文素養缺失。
由于市場經濟的日漸完善和快速發展,社會上對中職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斷的加大,對中職生文化素質的要求也在不斷的提升。要把我國建設成為創新型國家和人力資源強國,將國家的綜合競爭能力提升上去,是離不開管理、服務與生產的高素質勞動者的,而中等職業教育就承載著培養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質勞動者的重要任務和職責。轉而言之中職生也是全面提高國民技能和素質、轉化人口為人力資源的重要職責的生力軍。只要中華民族一代接著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們的民族就永遠充滿希望。另外,《中共中央關于改革和加強中學德育工作的通知》中曾指出:“中學教育階段是青年長身體、長知識的時期,是對他們進行道德和人文素養情操、心理品質和行為習慣養成定型教育的最佳時期。”因此,引導中職生養成良好的人文素養,學會生活,已成為職業教育必須擔負的重大責任,亦是時代的吶喊。
課堂是對學生宣講人文,滲透人文,培養人文的主陣地。那么,教師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喚醒學生的人文呢?
學習動機是推動個體獲得學習成功的原動力,它有如機車的發動機,有了足夠的學習動機,就有了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就能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機車”就能飛馳。為此,教師應做到:1.發揮教師自身的導向作用,使學生認識學習的重要意義。2.面向全體學生,及時有力地幫助學生清除學習障礙。為此,教師應全面了解學生,做學生的知心朋友,及時給予輔導,解決學習上和心理上的疑難問題。3.使學生不斷地自我激勵,不斷地提出需要學生努力而又有可能成功的問題。為此,教師應幫助學生樹立遠大目標,進行正確的學習成敗歸因。4.保護學生的“好奇心”。這“好奇心”乃是青少年的天性,是他們探索未知世界的內在驅動力,它既是最重要的科學精神,也是一種人文精神,因為人類依賴這種精神而得到發展和完善。
興趣是人們力求認識事物和探求知識的心理傾向。興趣是求知的起點,是思維培養和能力提高的內在動力。因此,要學好各科知識,光知道這門學科知識的重要性還不行,還要有興趣,興趣就是感情,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應盡量做到:1.抓好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基本思想方法的教學,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2.熱愛學生。教師的愛心是成功教育的原動力,愛學生就要了解他們的愛好和才能,了解他們的個性特點和精神世界;愛學生就要公平對待所有學生;愛學生就要尊重他們的人格和創造精神,與他們平等相處,用自己的信任與關切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和創造欲。3.讓學生盡情地享受成功的歡樂。失敗是成功之母,成功更是成功之母,成功可以誘導成功。4.充分挖掘知識自身的魅力。“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教材的興趣”。雖然有些學科內容是抽象的,但表達它們的方式以及它們的實際應用又是豐富多彩的。
知識的學習,需要嚴謹的態度,容不得半點虛假。一切結論都必須有根有據,經得起反復推敲和檢驗,可謂“言必有據,理必縝密”。在計算、推理和證明中,一點差錯或疏忽,往往造成“差之毫厘,謬之千里”的大錯。比如數學學科教學。法國哲學家伽森狄就曾說說:“誰能從小受數學的熏陶到那樣一種程度,即已經習慣于數學的那種不容置辯的證明,誰就能養成認識真理的能力,從而不會輕易放過虛偽和假象。”數學最講究以理服人,它只信奉邏輯推理的結果而不屈從任何權威。實實在在,實事求是。可以說,數學知識或解題本身就蘊含著豐富的人文精神。但是,現在學生的作業和考試中,常有弄虛作假的事例,這是與數學精神背道而馳的。我們做教師的要進行正面的說理教育,引導學生養成良好學習習慣,樹立良好的科學道德,獨立完成作業和考試,從而培養學生誠實正直的品質。教育學生,老實人最終是不會吃虧的,而投機取巧最后都得不到好結果。
科學家的奮斗故事,是一個實事求是、嚴謹治學、不屈不撓、激流勇進的故事,也是一個獻身精神、敬業精神的故事,更是熱愛祖國、造福人類的故事。實踐證明,學生對科學史和科學家的奮斗故事是非常感興趣的。這是滲透人文素質教育的極好途徑。另外,在課堂教學中滲透人文素質教育,還關鍵在于建立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現代教育對教師提出了新要求—人文素質的提高,知識結構的進一步合理化,有較強的自我深造能力以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我們的有些教師,上了幾千節課,教了幾十年書,送走了幾代人,就本學科而教本學科,從沒有意識到其他學科對教學的作用,教學一般化就可想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