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中山外國語學校,重慶 400000)
畫圖策略是指學生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利用圖示把抽象的數學問題直觀、清晰地展示出來,使學生借助圖示實現對條件和問題的梳理,同時還能提高對數學難點的理解能力。小學高年級的數學學習中,數學題主要以文字的形式出現,很多學生對問題理解困難,解題思維模糊,畫圖是解決這些問題的主要策略,圖形可以直觀地顯示題意和相關數量,還能夠很好地發現數量之間的關系,找到解題的思路。畫圖策略可以把數學中模糊的問題變清晰,抽象的問題變具體,復雜的問題簡單化,畫圖策略的應用能夠很好地提高學生數學學力。
數學學力是學生數學學習的關鍵能力,具體體現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能較為深入、穩定地對數學問題進行思考,能夠自覺地從不同角度、采用不同方法嘗試對問題進行解決。數學學力是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與自信、學習的持久性、對數學所學知識的應用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學的過程中,學生巧用畫圖策略,可以提高數學學力。畫圖策略是把數學問題運用畫圖的方式進行分析和理解,將問題直觀形象地呈現給學生。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把傳統的教學方法與畫圖策略結合在一起,探索畫圖教學的技巧,提高畫圖策略的應用意義,幫助學生探究和分析數學問題,使數學課堂的教學效率得到提高,提高學生學力。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如恰當得法地運用好課堂提問,能事半功倍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起學生的好奇心,提升學生的學習意識,鼓勵學生根據問題敢于思考、質疑,從而解決問題,達到教學的最終目的。下面筆者就從自己對小學數學課堂提問的認識出發,解析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提問的有效性。
提問是為了引導學生積極思維,提的問題只有明確具體,才能為學生指明思維方向。如導人新課時,明確的情景問題不僅能提高學生積極性,調動學生學習熱情,還能起到事倍功半的作用。如果情景問題過大、過寬,學生容易“跑調”不說,還很難引入課堂教學正軌,這樣教學時間就白白浪費,導致課堂效率低下。比如:教學“豐收的果園”時,可以借用圖文結合的形式,展現一幅果園的豐收圖景并且提問:“你們看到的是一幅什么圖?”學生有回答“漂亮的圖”、“各種各樣的水果。”“動物”……老師急了又問:“再仔細看看,圖中除了水果還有什么呢?”其實老師想要的答案是:圖上還有很多數?可這位老師提問的范圍太寬,問題指向性不明確,導致學生不能準確地回答。這時老師可以開門見山地直奔主題,既節約時間,又解決問題,教學效果事半功倍。
“微課”是一種新興的信息化教學手段,視頻是微課的主要載體。微課的時長一般在10 分鐘以內,有明確的教學目標,是內容短小但能集中說明一個問題的小課程。當數學中的難點、重點知識解決了,一些簡單知識點的學習也會相對輕松。所以,可視化思維教學實際上為數學知識的學習提供了一條新的路徑,更加寬闊、更加平坦、更加筆直的路徑,學生沿著這條路徑,更能夠更快速、更輕松地到達目的地,即已經設定好的教學目標。
比如,在教學“圓錐的體積”時,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與圓錐的體積公式推導為本課的重點與難點。因此,我們的微課也集中于這兩個問題上。微課以圓柱的體積計算為過渡點,和等底等高的圓柱與圓錐容器裝滿水后的體積計算過程實驗,點明圓柱與圓錐體積之間的關系。學生在觀看微課后,會恍然大悟。
再比如,為使學生直觀感知圓面積的推導過程,筆者先是運用微課演示了將一個圓平均分成16 份,再將各個部分拼成一個近似平行四邊形的動態過程。之后,筆者向學生問道:如果將一個圓平均分成32 份,那么又會拼成一個什么圖形呢?隨后,筆者邊運用多媒體進行了演示,邊繼續引導道:想象一下,如果一個圓可以被無限等分,那么拼成的圖形就會越近似于什么圖形?學生答道:長方形!如此,筆者通過借助微課將圓面積的推導過程進行直觀呈現,不僅增強了數學教學的形象性和生動性,而且還加深了學生的理解認識,有效突破了教學難點內容。
數學是一門實踐性和理論性都比較強的學科,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是數學學科的真諦。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善于巧妙搭建生活與數學之間的橋梁,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問題情境的創設,以使學生在對生活中的數學進行思考的過程中感受到數學學科的應用價值,以誘發學生的學習需要,逐步發展和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與能力。
例如,在教學“分數的意義”內容時,筆者先是拿出了一個橙子,并對學生說道:“同學們,老師現在想把這個橙子分給4 位同學,大家覺得怎么分才公平?”之后,筆者為學生演示了不平均的分法,詢問學生可不可以,以引導其認識到要平均分。接著,筆者繼續引導:“在保證公平的前提下,每個同學都能分到多少呢?”接下來,筆者讓學生打開課本看插圖,插圖介紹了古時候人們在分物、測量和計算時遇到了不能正好得到整數的情形。在此基礎上,筆者引入了新課:“在生活中,我們也時常會遇到不能正好得到整數的情況,這時常用分數來表示。通過之前的學習,大家對分數已經有了初步的了解,這節課就讓我們來用探究分數的意義。”這樣創設生活化問題情境,既拉進了學生與數學之間的距離,又使學生體會到了數學學習的意義,有利于誘發學生的學習需要。
總之,“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問”是一門藝術,更是一門以學生為主體的“主體藝術”。為此,教師必須認真學習理論,深入鉆研教材,只有具備了淵博的知識、開拓進取的精神、開放的思維、創新的意識,才能做到“投出一粒石,激起千重浪”,從而真正達到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提問有效性之目的,讓提問在我們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更好地發揮效用,為我們的教學生色,使我們的課堂更活躍,教學更富有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