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長油田股份有限公司辦公室,陜西 延安 716000)
勞動作為人類特有的本質活動,已成為人的存在方式與社會發展方式的必要條件。勞動實踐活動作為人的第一需要,不僅是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也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實現自我價值的驅動力量。人作為勞動實踐的主體,在改變勞動客體,創造勞動產品,使其滿足勞動主體需要的同時,也使得勞動主體自身得以改變和發展。
在倫理學中,認為勞動是一種生產要素的供應或者人力資源的投入,具有價值獲取目的與價值獲得手段的雙重價值意義,是作為基本人權與基本職責的道德意義,由于人的認知和智力在勞動過程中不可或缺,因而勞動的內涵也包括人的道德知識和道德境界。勞動創造了財富,勞動是人的本質。人改造了自然,自然也改造了人,人類通過自身活動來引導并調整人與大自然的關系。人的勞動是有目的的、自覺的活動,而不僅僅是一種本能的活動,本能活動的能力是先天就有的,不是后天學得的。
中國傳統文化中倫理道德資源豐富,但是國內對勞動倫理的研究成果并不多。國內較早對勞動倫理問題進行研究的著作是1934 年陳振鷺先生的作品《勞動問題大綱》,作者從道德視角探討勞動問題的產生,闡述了勞動與倫理的關系,認為因為時代的不同而勞動倫理的評價也不同。1989 年出版的《勞動倫理學》(作者王昕杰、喬法容),這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第一本勞動倫理學著作。作者認為“勞動倫理學是人們以勞動活動、勞動過程中的道德問題為其研究對象的一門新的學科。”
“三方機制”作為成熟市場經濟國家勞動倫理觀協調的基本原則,在穩定和促進共融勞動倫理觀發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實體化建設上:一方面,現有的三方機制,政府以人力資源和社會部門為代表,在涉及到各種勞動者的利益時,沒有決策權,表現力不強;由于體制和性質的限制,工會的代表性不足;另一方面,企業無論是工商聯還是企業聯合會,都是自上而下發起成立,代表性不足;企業一方無論是工商聯還是企業聯合會,都是自上而下發起成立的,代表性不夠。另一方面,三方組織基層的建設并不完善,存在代表缺位的問題。因此,必須通過完善組織網絡、增強各方代表性、充分發揮各方作用等途徑,推動建立各級政府、工會、企業組織三方協調機制。
正確的勞動倫理觀的構建更應該注重老師對于當代青年的引導教育。大學生作為當代青年的主體,在高校的學習中應該潛移默化的建立起正確的勞動價值觀。老師作為學生的模仿對象應該首先在準確把握新時代的思想以及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基礎下對學生進行正確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對于自身的價值觀構建也應該與時俱進,真學、真懂、真信。從人類發展史的維度中告訴學生何為勞動光榮,從學生的心里埋下一顆辛勤勞動方能改善生活。使“整個人類生活的第一個基本條件”成為學生建立勞動價值觀的信條。新時代青年全面發展的基礎是誠實勞動,誠實勞動作為一種崇高的表現應成為當代青年應該具有的品質。總想著投機取巧,不勞而獲等違背誠實勞動信念的都是不應該被青少年采納的不良行為。誠實勞動要求當代青年實事求是,誠實的運用自己的體力與腦力在工作勞動中勤懇付出,為實現自己的夢想以及早日實現中國夢的遠大目標踏出每一步。創新精神作為新時代的關鍵詞之一,高校的教育工作者應該鼓勵教育當代學生創造性的勞動。勇于運用學校以及社會上所學的科學知識不斷創新,勇于開拓新的領域以及作出新的貢獻。在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中國作為世界強國,當代青年更應該清楚肩上的使命與責任。讓“中國智造”徹底成為中國的標簽。
全國教育大會中強調,“要努力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養體系。”當代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更應該與時俱進,體現在課程設置,教學過程以及教材設置中。首先,在課程設置中;勞動教育思想應當與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程相互交融。比如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將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作為重點為學生剖析勞動對人類的重要性;或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中對學生深層解讀勞動法的倫理意義,更有利于學生構建勞動倫理觀。其次,勞動教育與專業課的教學更應該互通,在專業知識傳授的同時讓學生感受到勞動所能帶來的巨大改變。
總結:各大媒體為當代青年樹立正確的典型示范也不失為一種知行合一的教育手法。“把立德樹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勞動育人也應如此。”勞動楷模的作用在當代青年構建勞動倫理觀的過程中的榜樣力量亦是不可小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