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高密市委黨校,山東 高密 261500)
在新中國成立之后,我國正式通過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在綱領對目前的農村基層黨建與基層治理工作進行了重新的定義。不可否認,該綱領的出臺能夠為各項工作的大力落實提供堅實可靠的政治依據以及政治保障,在推動社會經濟政治文化建設的過程之中,國務院結合各個地區的農村基層黨建與基層治理工作要求出臺了相關的管理通則,這些法令以及法規的出臺能夠充分體現農村基層黨建與基層治理工作的豐富化以及多元化發展要求。
但是不同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有所區別,存在較為明顯的南北差異,北方主要以實行區村兩級政府體制為依據,針對性的開展形式多樣的農村基層黨建與基層治理工作,不斷實現政治與經濟之間的共同促進和共同發展。南方則以區公所鄉政府體制為主體,通過設置區工所的形式來完成相關的基層黨建與基層治理工作,因此要想深入分析及了解農村基層黨建與基層治理工作的核心內涵,必須要注重地域這一重要的影響因素,明確統一規范以及具體的工作內容和要求,關注傳統體制在建設過程之中的真實條件。
在推動國家經濟建設的過程之中農村合作化以及集體化的發展趨勢越來越明顯,同時人民公社成為了農村基層黨建與基層治理工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及關鍵環節。我國結合當時經濟政治建設的實施情況直接廢棄了村鄉制度,以人民公社體制為依據,各地區結合自身的發展軌跡以及經濟建設要求,通過成立人民公社來引導各項基層管理工作以及建設工作。但是當時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比較有限,公社機構還有待完善,出現了許多的不確定性因素,還沒有構建較為統一和一致的內部組織結構和框架體系。學術界和理論界對該時期的農村基層黨建與政基層治理工作進行分析和研究時提出,大部分的公社主要以一級核算制為依據和根本,積極開展符合時代發展要求以及自身經濟實力的基層黨建工作,還有一部分地區則主要以公社和生產大隊兩級為依據,通過這種形式來更好的體現公社的管理優勢,擴大公社的規模,明確公社的管理機制。其中一鄉一社制在實踐運作的過程之中備受關注及好評,這種基層黨建與基層治理制度符合經濟建設的實質要求,對體現該時期的經濟建設優勢以及作用意義重大。后來,人民公社直接演變為生產大隊和公社以及生產隊三級組織架構,這種組織架構能夠揭示農村基層黨建與基層治理工作的核心要求。其中生產隊是農村基本的產權單位以及核算單位和生產單位,為推動農村基層工作的大力落實以及綜合實力的提升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為了提高我的綜合實力,我國結合當時的經濟發展實力以及現狀提出了改革開放這一重要的政策。改革開放之后的農村基層黨建與基層治理工作在內容和產生了形式上產生了極大的變化,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實現了快速的推廣,農戶開始獲得了一定的獨立權以及自主權,另外城市與農村之間的交流和互動越來越頻繁,這一點使得公社所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小,難以真正的實現統一管理和統一分配。許多農民開始自發選舉村民委員會,通過這種形式來改革傳統的農村基層黨建與基層治理工作的形式,村民委員會由村民選舉產生,具有一定的群眾基礎,能夠更好的體現基層黨建工作的實質價值以及作用。許多農村地區開始積極構建以縣鄉鎮和村委會為主體的三級基層建制,村民委員會發揮著關鍵性的作用。
在上世紀90 年代末許多的沿海城市實現了快速的發展,這些地區的農村開始直接將村委會改為村公所,鄉鎮派出機構負責整個農村基層黨建與基層治理工作的管理以及協調,有效解決村委會在實際運作過程中所存在的各類不足。這種新型的基層黨建工作形式能夠更好的體現農村地區的經濟建設發展需求,推動農村地區的進一步發展。學術界在對新時期的村民自治的深化發展進行分析時明確提出,該時期的農村基層黨建以及基層治理工作在內容和形式上產生了極大的變化,但是符合時代發展的要求,對體現基層黨建工作的經濟建設作用及優勢意義重大。從目前來看,我國許多農村已經完成了村委會的換屆選舉工作,真正實現統一實施統一指導和統一部署,村民的評選參選率突破了95%,許多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速度越來越快,這一點能夠有效的推進和諧社會的建設,不斷縮小農村與城市之間的距離,促進國家綜合實力的穩定提升以及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