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營市東營區史口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山東 東營 257091)
當今時代,人們對于農業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生態農業的發展如火如荼,如何使農業生態的發展更加有特色,更好地促進生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是每個農業工作者需要重視的一項工作和急需去完成的一項工作。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生產與農業經濟的發展一直受到國家以及社會的高度關注。尤其近幾年來,在國家各項農業政策的支持下,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升,農村居民的生活質量也得到了明顯的改善。與此同時,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對于生態環境也造成了嚴重的破壞。尤其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各種農藥、化肥、地膜等物品的濫用,使得土壤與水資源受到了嚴重的污染,相當一部分的土地和水源已經無法正常使用。而生態農業的核心是綠色生產,倡導的是資源的循環利用。也就是說,生態農業的推行有效提升了資源的利用效率,優化了農業經濟的發展模式,加強了對生態環境的保護。
生態農業適應市場多層次、多樣化的需求,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合理組織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活動,調整農業產業和農村經濟結構,并結合地區優勢和產業特點,確定農業發展主導產業,培育龍頭企業,是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重要措施。同時,通過生物鏈加環和產業鏈延長,形成了良性轉化增值的“農戶+公司”的模式,建立了以市場為導向,以加工業為龍頭,產加銷貿一體化的格局。
生態農業模式將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結合到了一起,致力于在保護生態環境不受破壞的基礎上實現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同時,在生態農業中可以減少有機肥料和有機農藥的使用,通過合理分配農作物的種類和種植數量增加農產品的產量和種類,提高農產品的質量,避免了對土地及水源的過度利用,為農業經濟的長期發展提供了保障,有利于增強農業發展的可持續性。
首先,生態農業的推行豐富了農產品的種類,提升了農產品的質量,實現了農業生產的多元化發展。而這也極大的促進了農業生產經濟效益的提升。其次,生態農業的推行更加倡導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少量、科學的使用有機肥料以及農藥,力求實現綠色無公害生產,避免對周圍生態環境產生影響。最后,生態農業的推行更加強調農產品種植的科學化以及循環性,避免因為對土壤的不合理利用而降低土壤的營養,生態效益更高。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想要做好任何事情,必須有相關規章與制度。因此要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并建立新型農業發展機制,同時,在生態農業發展上,要加大資金投入,以及必要的技術保障支持,并以發展生態農業的實際需求出發,所建立的管理及監督辦法與標準,應與生態農業發展相適應;積極調動全社會參與生態農業建設,制定及建立完善的生態農業發展規劃與多元化建設機制;與此同時,還要為生態農業的發展,提供完善的法律保障及法律法規。
首先,國家要根據農業發展的實際情況,制定科學合理的政策措施,為生態農業在全國范圍的發展提供堅實的保障;其次,各級政府要完善生態農業發展方面的管理體系與監督機制;再次,政府要大力宣傳生態農業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調動社會各界人士的投資積極性;最后,國家要出臺生態農業發展方面的法律法規,各級政府根據國家法規,結合當地生態農業的實際發展情況,調整執法措施。
為了加快生態農業的推行,實現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必須要激發農民參與積極性。在生態農業推行過程中,基層農民是主力軍。只要農民的參與積極性得以激發,廣大農民群眾的力量得以發揮,才能夠有效加快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實現農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而要想激發農民的參與積極性,需要地方政府的一系列惠民政策,加大對生態農業推行的資金支持以及技術支持,對農民的經濟利益形成強有力的保障。另外,政府部門還需要針對生態農業的推行組建專門的專家隊伍,不斷的進行生態農業推行過程中各種生產問題以及技術問題的解決,并以及新品種的研發。
生態農業的普及和發展,離不開政府的支持。當前我國在生態農業保障體系中取得了一些發展,但仍需深入實施,政策方面還需要不斷完善。另外,服務體系的建立也要進一步落實,政府應轉變職能加大對有關生態農業的投入,建立各種生態農業服務體系,以穩定農業服務人員,提升社會化服務水平。
發展生態農業,需要建立完善的保障體系,如服務、技術及資金保障體系,使生態農業體系具備專業技術人員的智力支撐以及農技服務網絡的信息支撐,更加有利于培訓與引導農民按照農業技術規程,進行生態農業建設。要落實上級的各項惠農政策,并及時制定出臺相應的扶持優惠措施,切實促進農業增效與農民增收
雖然我國生態農業經過長期的發展已經取得了極為顯著的成效,但是就目前而言,其在實際發展的過程中仍然存在著很多急需解決的問題,而這些問題如果不妥善解決的話,那么必然會對我國生態農業的長期戰略發展目標產生嚴重的影響。因此,政府相關部門必須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提高生態農業建設的重視程度,才能為我國生態農業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