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路路
(山東省交通運輸監測與應急處置中心 山東濟南 250002)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回首百年風雨征程,稍加思索不難得出,黨和國家方方面面的建設事業,最終都可以上升到講政治的高度,從政治角度來評判和考量。這就要求全體中國人尤其是共產黨人在奮斗的征程上,矢志不渝地堅定政治信仰、強化政治自覺、踐行政治作為。歸根結底,就是要在思想上、行動上旗幟鮮明地講政治。
古往今來,或許政治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會呈現出不一樣的面孔,具有紛繁多樣的實現形式,但無論面孔怎樣多變、形式怎樣變遷,政治一定是同整個國家和民族的大局、大事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沒有良好的政治環境和政治生態,穩定和發展就無從談起,旗幟鮮明講政治就是要從黨從國家從民族發展的大局來看待問題、處理問題,謀大局、顧大局,圍繞大局干事創業,服務人民。
中國共產黨,是世界上最大的政黨。作為一個已經成立100年并且執政72年的無產階級政黨,她不僅具有現代政黨的一般屬性,更重要的是具有獨一無二的精神特質,這一點是當今世界任何政治組織都無可比擬的。這種獨特性首先要從政治上來理解和把握。回顧中國共產黨走過的風雨征程,在成立之初、革命之時、建設之際等各個歷史時期,都始終把政治建設擺在重要位置,踐行并傳承著講政治、講大局的優良傳統。革命時期如果不講政治,就面臨著被敵人分化消滅的風險。執政時期,如果不講政治,就可能會喪失執政地位。這絕不是危言聳聽,而是由我們黨和國家命運一體化的制度特征所決定的。在革命時期,毛澤東同志曾經用一句話闡明了講政治的內涵,他指出,“政治就是把擁護我們的人搞的多多的,把反對我們的人搞的少少的”。形象鮮明地道出了講政治的重要性和方法論,那就是從服務大局的視角最大化地贏得民心。此后,歷屆黨和國家領導人都把“講政治、得民心”作為執政理念,既是對共產黨人講政治的一脈相承,也是不忘初心和使命的現實表現。
回首走過的道路,正是因為共產黨人旗幟鮮明講政治,才能在每一次革命斗爭和艱難困苦地考驗面前逢兇化吉、化險為夷。也正是因為共產黨人高度重視民心所向,才能在大刀改革和闊步開放的征程中乘風破浪、披荊斬棘。因此,政治就是統帥,就是靈魂,旗幟鮮明講政治是中國共產黨人最鮮明的政治品格,是最基本的政治素養。
日趨復雜多變的矛盾紛爭和國內外形勢令人深思,旗幟鮮明講政治既是時代要求,也是發展必需。
從國際局勢來看,發達國家給予的壓力與日俱增,需要時刻繃緊政治這根弦。縱觀當前,西方國家對于政治戰場高度重視,不斷通過政治手段對馬克思主義政黨進行同化、演變和打壓,可謂亂云飛渡、泥沙俱下,阻撓著社會主義國家發展與進步。站在百年未有之的大變局面前,除了比任何歷史時刻更加關注政治局勢、更加保持政治敏感度、更加堅定政治信仰之外,別無選擇。
從國內發展現狀來看,個別領域發展步調不統一,許多問題需要通過政治手段來領導和解決。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內外形勢的變化,來自各領域的風險日益突出,比如扶貧攻堅、污染防治、金融風險、地區穩定等等,這些風險的產生與我國長期存在的發展短板有密切關系。然而“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補齊短板不僅需要各個領域齊抓共管,更重要的是離不開政治力量作為后盾和保障。只有充分發揮政治作用,才能將黨的領導力、群眾組織力、社會號召力充分激發出來,形成最強大的凝聚力和創造力。
從黨的自身發展來看,政治上的錯誤將遠比經濟上的錯誤帶來的后果更加嚴重,必須時刻警惕這一點。正所謂“事在四方,要在中央”,旗幟鮮明講政治不是一個邊緣問題、次要問題,而是一個首要問題、基本問題,能夠充分佐證這一觀點的便是蘇共的例子。轟轟烈烈地的革命運動幫助蘇聯跨越了封建主義和資本主義兩個時代,成為了足以與美國平起平坐的超級大國。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國家,僅僅堅持了七十四年。從命運的制高點跌落到谷底,也僅僅只有六年的時間。蘇聯成為近現代史上唯一一個不是經歷戰爭而是在自我解構中走向滅亡的國家,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因為蘇聯共產黨人將政治信仰丟到腦后,忽視了自身建設,致使黨員干部放任自流,集體觀念、核心意識喪失。說到底,就是失去了靈魂。既魂之不附,又安能存乎?
政治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必修的課程。有其發展規律、意義價值、方法技巧。因此,要想旗幟鮮明講政治,必須始終對其保持一份熱情度和忠誠度。
站位要高,把講政治作為決定黨和國家命運的大是大非問題。只要方向正確,靈魂就不會迷失。旗幟鮮明講政治,是宏觀的又是具體的。一方面要有“革命理想高于天”的政治追求,堅定共產主義信仰,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守一份赤誠的家國情懷。另一方面要有“認定了就要信一輩子”的忠貞堅定,筑牢信仰之基,鑄就忠誠之魂。此外,還要警鐘長鳴,反躬自省。翻開蘇共的歷史史冊不難發現,在其中看不到關于加強黨性修養、提高政治站位的文件史料,也少有關于黨性觀念理論問題的研究,這充分說明蘇共在自我發展的道路上政治陣地失守了。政治意識欠缺,黨性觀念就會弱化,就容易受到敵對勢力和糖衣炮彈的侵襲,就會影響黨員質量,進而影響黨員隊伍和整個國家的整體戰斗力。
立場要準,把講政治作為提升國家和民族凝聚力的有力抓手。人民群眾永遠是最堅強的后盾,一個重視人民的國家才是一個有前途的國家。回顧歷史,在“小米加步槍”的年代里,正是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中國工農紅軍,密切團結群眾,緊緊依靠群眾,打土豪、分田地,切實維護群眾利益,才真正得到群眾擁護,才在革命道路上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黨的十八大以來,每一年的春節,習近平總書記都會訪貧問苦,都會把關懷和溫暖帶到走過的每一村每一戶。走訪湖南湘西時,一位不識字兒也不會說官話的苗族大媽問怎么稱呼他,習近平總書記說“我是人民的勤務員”。和平年代,或許物質財富帶給群眾的感動不如革命年代強烈了,與群眾打交道的機會少了。但與群眾的空間距離變遠,這是最應該警惕的,因為空間距離一定程度上決定著心理距離。只有勤邁群眾的門兒、能說群眾聽得懂的話兒、多辦群眾祈盼的事兒,才能拉近與群眾的距離。
風氣要正,把講政治作為干事創業和履職盡責的現實遵循。新時期的黨員干部,既要守底線,也要有擔當。關于守底線,當應嚴守黨紀國法。鄧小平同志曾說,“共產黨員謹小慎微不好,膽子太大了也不好。一怕黨,二怕群眾,三怕民主黨派,總是好一些。謹慎總是好一些。”作為黨員干部,在工作上要大膽創新,在用權上則要小心謹慎。只有常懷敬畏之心,才能行有所止。關于有擔當,則要敢想敢干、恪盡職守。老子在《道德經》里講到,“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意思就是說,聞知大道后,優秀的人努力踐行,普通的人半明白半糊涂,差的人無法理解,甚至覺得大道可笑。思古啟今,只有始終保持為群眾、為國家、為民族謀福祉的初心和使命,練就擔當作為的寬肩膀大格局,才能主動作為,不辜負黨和人民的殷切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