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雪嬌 胡瑞霞 劉 冽
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陜西 咸陽 712000
* 作者簡介:常雪嬌(1991-),女,漢族,山西長治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胡瑞霞(1990-),女,漢族,陜西榆林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中國近現代史基本綱要;劉冽(1981-),男,漢族,陜西西安人,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一)接受知識渠道多,文化課基礎相對薄弱。在信息時代,受到網絡爆炸式轟炸,學生獲得信息的渠道增多,知識面也較以前有所拓寬,所接受的知識較繁雜,卻也缺乏體系性。面對紛繁復雜的知識世界,如何去偽存真,去粗取精,追求科學,追求真理,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難題。
高職學生在進入大學時,錄取分數相對較低,很多學生的文化基礎相對薄弱。當前社會對高職院校的理解存在偏差,高職學生缺乏自信,某種程度上阻礙了其學習的積極性,表現為沒有明確的奮斗目標和積極的進取精神,學習動力不足,存在上課遲到、玩手機、睡覺、甚至曠課的現象。
(二)思想比較活躍,動手能力、適應性比較強,而在行為上自我約束力不強。高職學生雖然文化理論功底較弱,但他們也有優勢。比如思維活躍,動手能力強,有愛表現的天賦,實踐性強,能快速適應新的環境。也正是因為其活躍的思維,在行為的自我約束上往往較弱,容易出現道德行為與道德認知不相符的現象,自由散漫,無法慎獨等現象。
(三)索取重于奉獻,享樂重于奮斗。當前大學生普遍為獨生子女,習慣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全家圍著轉的生活,而不愿意包容,奉獻。由于缺乏明確的奮斗目標,很多高職學生只顧眼前享受,不想靠奮斗來獲取長遠利益,注重物質享受,盲目攀比,忽略精神境界的提升。
為了準確了解高職院校學生傳承五四精神的現狀,我們在全校10 個二級學院中進行了抽樣調查,其中,發放問卷500 份,收回問卷472 份,有效問卷450 份。本次問卷共設計了10 個問題,主要包括學生的個人基本信息,是否了解五四運動,是否了解五四精神,通過何種渠道學習五四精神,如何傳承五四精神等。通過分析,我們發現高職院校學生對五四精神的傳承情況有以下幾點:
(一)基本知識掌握少
本次問卷的有三個問題設計了關于五四運動的基本知識,通過分析,我們發現大部分學生能夠掌握五四運動的基本情況,但也存在著一些不容樂觀的情況。比如,在五四運動發生于哪一年這個問題上,83%的學生回答正確,10%的學生表示不清楚。關于五四精神的內容,62%的學生回答正確,還有20%的學生選擇了不清楚。關于五四運動的口號,只有49%的學生選擇了正確答案。
(二)認知途徑有限
在問卷中關于了解五四精神的途徑有哪些,85%的學生選擇了思政課,62%的學生選擇了網絡,40%的學生選擇了紀念日的重要講話及宣傳內容。這些數據反映了學生了解五四精神的渠道有限,也為我們今后拓寬渠道指明了方向。
(三)傳承意識淡薄
在傳承五四精神方面,我們設計了兩個問題,“新時代,你認為還需要傳承五四精神嗎?”66%的學生選擇了需要傳承,而34%的學生選擇了不需要傳承。“你認為高職院校學生應該如何傳承五四精神?”大部分學生選擇了努力學習,苦練本領,培育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
綜上所述,大部分學生能夠掌握五四運動和五四精神的基本情況,但獲取知識的渠道較窄,對五四精神的傳承意識淡薄。今后,我們要拓寬獲取知識的渠道,提高學生傳承五四精神的意識,創新方式方法來助力學生以五四精神為指導,理論聯系實際,提高自身綜合素質,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貢獻力量。
(一)豐富內容,夯實基礎
五四運動以其廣泛參與性和深刻變革性實現了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的第一次全面覺醒。新時代,在傳承和弘揚五四精神中,要豐富五四精神的內涵,充分挖掘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引導學生把愛國與愛黨、愛社會主義相統一,高舉民主科學的旗幟,追求解放,追求真理,勇攀知識高峰;追求進步,自立自強,樂于奮斗,甘于奉獻,善于求真。
五四精神要“常講常新”。除了豐富五四精神的歷史內涵,還要在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豐富五四精神的時代要義。在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感悟五四精神的真諦、闡發五四精神的時代內涵。作為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中國夢的主要參與者,高職院校學生要與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同向同行,在實現民族復興中國夢的實踐中豐富五四精神。
(二)創新方式,拓寬渠道
主動占領網上陣地,嚴守網下陣地。強化主流媒體對輿論的引導,樹立“四個意識”、增強“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建設一批具有本校特色的主流網站,利用APP、微博、微信公眾號等推送彰顯五四精神的優秀人物和感人故事,弘揚主旋律,傳遞正能量。將大數據融入到傳統課堂當中去,通過大數據分析學生的心理和上課情況,開展個性化、定制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促進學生踐行五四精神、弘揚正能量。
傳承“五四精神”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渠道,那就是思想政治理論課。高職院校要充分利用思想政治理論課,創新方式方法,將信息化教學融入到傳統課堂中來,提高上課內容的趣味性和吸引性,引導學生在思政理論課中感受革命精神。通過舉辦愛國主題教育活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紅色文化活動,在活動中傳承五四精神。
高職院校學生要堅定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努力學習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深入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不斷提高自身的政治覺悟、思想認識,增強使命感,明確學什么,為誰學的問題。
高職學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的具體體現為用精湛的技術促進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的轉變。這也要求高職院校學生必須勤學苦練,學好理論知識,積極實踐,練就過硬本領。自覺把個人的奮斗與祖國的發展、民族的未來結合在一起,擔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任。勇于面對學習和實際生活中的各種挫折考驗,勤奮刻苦、磨礪意志、腳踏實地;始終保持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富有求新求變的朝氣銳氣,敢于站在變革前沿,引領潮流之先,不斷創新,開拓進取。
通過分析高職院校學生的特點,了解他們對五四精神的傳承現狀,為我們探析高職院校傳承五四精神的路徑提供了依據。在今后的工作中,高校既要豐富五四精神的歷史內涵,也要結合實際豐富五四精神的時代要義;要注意創新傳承方式方法,拓寬知識獲取渠道;注意引導教育,強化高職院校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