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
(河北省青龍滿族自治縣第三實驗小學,河北 青龍 066500)
學生的小學階段是他們重要的啟蒙時期,這一階段,如果能對他們的寫作能力進行仔細雕琢,就能夠使他們這方面的能力得到很好地培養和發展。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探析提升小學生語文寫作能力的問題與教學。
建議學生做一個善于發現生活的美的有心人。在生活中積累,可以利用閑暇時光去陪著媽媽買菜,了解菜價和怎樣判斷食材的新鮮,甚至可以做一天小當家,體會生活的不易;走進大自然,感受四季變化帶給自己的愉悅和輕松;抑或是走進圖書館,感受書香。只有親身去經歷和感受,到寫作時,學生才會將自己最真實的感受躍然紙上,只有體驗,才會樂于表達。
在平日的課文教學中,課后練習中經常會出現背誦或是摘抄的要求。它們的目的是顯而易見的,即通過記憶或是摘抄進行積累,進而轉化為自己的“硬知識”,這樣到寫作文時才不會無話可說。同時,這種課內的積累也不局限于句子、段落,也可以是一些實用的詞語、成語或俗語,都可以增加文章的文采,使老師閱讀時也感到賞心悅目。但我們說從文本中積累也不是一味地從課本中獲得,也應該結合課外閱讀,讓孩子眼界更開闊,學得更多。學生如果只局限于課堂和課本,那么并不能很好地對所學知識進行拓展和延伸,所以老師們可以通過鼓勵課外閱讀的方式來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如在對季羨林的《夾竹桃》一文學習之后,可以通過閱讀分析季羨林更多的散文來更好地理解作者,同時也能積累絕佳的素材。
在低年級的課外閱讀中,很多學生更傾向于字少圖多的漫畫形式,突然看到滿篇幅的文字,內心自然會抵觸。要消除這種抵觸感,教師就要讓他們產生一種寫作就像說話一樣的認識,多造句,多模仿,多應用,讓他們慢慢感受中華文化的語言魅力。再往下,可以讓學生寫一些排比句和小段落,甚至是文章的后續。學生的想象力是相當豐富的,往往會讓老師驚嘆,這個時候,老師就要多多鼓勵,給予贊美。關于勤練筆,堅持寫日記就是一個很好的練習平臺,將日常的事寫成文章,學會說真話,用心感受,每天選一兩件小事寫下來,既是對自己生活的一種梳理,也是一種成長的積淀。根據教材深挖寫作資源,每一篇都可以是很好的范文,如課文《廬山的云霧》清晰地為我們展現了廬山云霧千姿百態和瞬息萬變兩個特點,課文用了總分總的結構,多用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語言生動,足以讓學生產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贊美,這時便是學生練筆的好時機,給予他們切入點,適當地引導他們對曾見識過的美景,仿寫一個小段落,甚至可以上升到寫一篇介紹祖國美景的小文章,相信學生們會有話可說。
筆者認為作為教學的組織者,也應該創設一個很好的環境供學生創作。如生機勃勃的春天,教師可以帶學生走出一成不變的課堂,去感受大自然給予我們的美麗饋贈,允許學生在柔軟的草地上打個滾兒,聞一聞鮮艷的花兒散發出的花香,盡情感受,解放天性,用形象生動的具體場景陶冶學生的情感,激發他們的寫作熱情。這種情境教學法的核心便是激發學生的情感,用旅游觀光、音樂欣賞甚至是生動的語言描繪等寓教于樂,久而久之,對學生必定有潛移默化的作用。簡單的記敘文往往是小學語文作文的開端,但每天都發生很多事,作為教師,該如何引導學生記錄呢?筆者認為可以先選擇一個合適的故事內容,教師可以先給學生講講自己的經歷,給學生一些啟發,如用“記我的第一次……”為題,先給學生講一些自己有趣的第一次,運用肢體動作和豐富的語言帶領學生進入營造的情境中,引導他們回想感受他們的第一次。美是無處不在的,筆者認為教師自身應該主動去發現并傳遞生活的美,起好帶頭作用,善于發現和感悟生活,對生活永遠充滿愛和熱情。以上所為,缺少一樣,都很難感染我們的學生進行創作。
如在批改日記時,我們翻閱他們作品的過程就像是與學生心對心交流的過程,發自內心的溝通會使我們的心變得柔軟,從而給予學生們真實的反饋。小學生作為寫作初學者,需要更多的是鼓勵,當然,作為老師,也應該把不足之處委婉地指出,使其寫作水平得到進步和提高。這樣的評價既能促進師生交流,還可以使學生對寫作煥發出巨大的熱情,在快樂的氛圍中不知不覺地愛上寫作。講評也是一個提升學生作文水平的重要過程,有針對性地進行講解,讓學生自己發現不足之處,加以改正。當然,教師要做到少講多評,可以讓學生之間多交流,多讓學生采取自評、互評的方式。同時筆者認為,老師也可以多拿批改時發現的優秀作文作為范文,供其余學生觀摩借鑒,讓學生找到自己努力的方向,學會自我感悟,提高寫作能力。
總體而言,小學語文習作教學是小學階段里不可或缺的一項重要工作,作為老師,要起好帶頭的榜樣作用,先學生一步發現生活、感悟生活,這樣才能更好地帶領學生提高寫作能力,融情于景,激發學生內心的真實想法的表達,引導學生用心體會寫作的樂趣以及生活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