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漳縣馬泉中學,甘肅 定西 748300)
引言:在新課改的教學要求中,質疑能力是需要學生掌握和學習的必備能力,對于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所以教師可以通過情境創設的方法,讓學生可以置身于適當的情境中,有利于激起學生的思考欲望,并且改進學生的預習方法,利用問題引導的方法,從而可以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
在初中英語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發現有些學生會“死學”,而不是“活學”,在面對教師制定的英語知識點時,學生總是使用死記硬背的方法記憶和學習,這就讓學生逐漸對英語的興趣度越來越低,影響學生的學習動力。那么,從產生該問題的原因來看,一方面在于有些教師的課堂教學方式較為固化,總是使用重復式的“記憶再記憶”的方法,過于強調記憶的重要性,沒有強調靈活使用的重要性,這就會傳輸給學生不正確的英語學習觀念,導致學生會逐漸地形成“死學”的問題。另一方面在于教師過于注重課堂的教學內容,沒有注意學生和教師的課堂互動環節,這就會讓有些積極性不高的學生更難參與課堂學習,會讓學生更難與他人求教英語問題,漸漸地會讓學生失去動力,不利于繼續學習。
而且,在新課改的教學要求中,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地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因為在該種能力的帶領下,可以促使學生對遇到的問題自主思考,這樣得出的學習成果會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同時可以促進學生更為主動地參與英語學習,這就可以解決“死學”問題,讓學生的學習方式變得更為靈活起來。因此,英語教師需要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結合課本教材,對學生提出適當的課堂問題,通過創設適宜的情境,引導學生進入情境進行思考,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從而可以提升英語課堂教學效果。
比如,當英語教師在教學《Do you have a soccer ball?》時,從該篇課文來看,重點單詞包括tennis、soccer、bat、basketball、volleyball、interesting 等,重點語法包括“the same as……”、“love doing something”、“play+球類運動”等,可見該篇課文主要圍繞體育運動展開描述。那么,教師可以圍繞學生的實際生活營造問題環境,首先教師可以讓學生回想生活中的運動經歷,如“同學們,請問你們有沒有踢過足球呢?打過籃球呢?”,這就會讓學生對問題產生質疑,教師可以將學生帶入教材進行閱讀,在閱讀課文后,教師可以在課堂內展開“同桌對話”的活動,讓兩兩相對的同學根據教材中的短句演練對話,這會讓學生熟悉教材內容,同時教師要求每組同桌同學需要自己創造一段對話內容,如A:“Did you go to play basketball last week?,B:No,I didn't”等,這樣自由的組句對話的方式可以提升學生的課堂參與積極性,然后,教師在講解本篇課文的重點語法時,用反問式的提問語句勾起學生的質疑,如“同學們,請問如果老師使用“love to do”可以代表“love doing something”嗎?為什么呢?”,這就會讓學生思考這兩種語法的不同之處。最后,教師在結束課堂教學時總結本堂課的重點知識,加深學生的印象。由此可見,在情境創設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有效地帶動學生進入情境學習,讓學生通過不同的問題思考,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
初中英語教學過程中,通常教師會讓每個學生進行課前預習,但是當下的學生預習情況不太理想,有些學生的預習方法不對,僅是機械式地圈圈畫畫,這樣的方式對學生的提升效果較差。并且有些學生會投機取巧地按照教材后面的單詞表,根據順序將課文中的單詞圈畫起來,認為這樣可以誤導教師檢查預習作業,可見學生的預習效率較低。那么,針對該方面問題,教師應該給學生在預習中委派任務,讓學生在預習的過程中需要對每個圈畫的地方,寫出自己的思考,如“為什么as 在這里表示“雖然”的意思呢?”等,在這樣的通篇閱讀下來,會讓學生對課文產生諸多的質疑,同時會加深對這些問題的印象。然后,讓學生等待至隔日的英語課堂,教師可以額外留出5 到10分鐘左右的“預習疑問”環節,在該環節內學生向教師提出若干預習問題,在教師一一解答后,會讓學生豁然通達,有利于提升學生的預習效果,有助于本節課的教學工作。
另外,有些學生會有在課間預習的習慣,其實這種預習方式效率較低,因為在課堂時間內,無論任何學生都會受到周邊環境的影響,如同學的詢問、校園的嘈雜聲等,這些都會影響學生的注意力,并且在短暫的時間內,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和學習空間有限,不能完全地讓學生熟悉課文,提出有效的質疑,所以教師可以建議學生更多地在家中預習。
綜上所述,問題式教學是當前英語課堂教學中重要的教學方法,促使學生可以在思考問題的過程中逐漸形成質疑能力,這就有利于幫助學生加深課文理解。并且,需要教師注重合適的引導方式,結合教材展開提問,有利于提升課堂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