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大城縣大尚屯鎮齊圪垯中心青州小學,河北 大城 065900)
長期以來,我們的教學模式一直是:教師在課堂傳授知識,學生學習作業鞏固、拓展。一直到“翻轉課堂”教學進入課堂,這種模式才被改變。學生在課前學習教師制作提供的重難點知識講解的微視頻,進行學習。在課堂上,教師先聚焦主要問題,互動交流,再有針對性地組織學習。如何才能夠在語文教學中進行翻轉課堂的實踐教學呢?本文將從思考的基點,實施的步驟有效運用以及實施的建議三個方面對這一現象進行探討。
微課是指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按照認知規律,呈現碎片化學習內容、過程及擴展素材的結構化數字資源。用通俗的話來說就是教師在教學中圍繞某個知識點或者教學環節,用視頻的方式來開展教學活動。課堂教學視頻是微課的核心組成內容,同時還包括了教學內容相關的教學設計、素材課件、教學反思、課后練習以及學生反饋、教師點評等教學資源,它們以一定的組織關系或者方式來共同組建一個主題式的“小環境”。因此微課有別于傳統的教學模式,但是又在其基礎上繼承和發展了新的教學資源。
小學生具有活潑好動的特點,大多數小學生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通常時間為20 分鐘左右,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根據小學生的這些學習特點,盡量將教學時間縮短,5-8-分鐘的核心內容教學對小學生來說是比較適應的。
微視頻的時間一般控制在10 分鐘以內,雖然在時間上較短,但是這種教學模式抓住了學習的重點以及難點,另外,這種簡潔教學模式有效的控制了學生每次接收的知識量,能夠促進學生對知識點進行深入的理解和學習,并且加深對所學內容的印象,正是由于微課的針對性和目的性,讓小學生語文教學的有效性的得到了顯著提升。
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的“語文園地”中首次詳細地講到了關于部首查字典的知識,這是工具書首次應用到小學語文課堂,熟練掌握使用漢字詞典的技能是語文老師在課堂講解過程中的重中之重。除了能用部首查字之外,我們還知道音序查字法,從其表面含義可知音序查字法多出現在“認字但不知其意”和“知音不知形”兩種情況下,音序查字法與部首查字法二者是相輔相成的關系,故小學語文老師在講解部首查字法時可以將音序查字法作為課堂的知識拓展,這時小學語文教師就可以運用“微課”這種新型教學方式先將“音序查字法”通過講解學生寫作文、日記時會讀不會寫的問題,循序漸進地講解在漢字詞典中的音序、音節的排列順序,從而使學生透徹地領悟怎樣使用音序查字法。
在小學語文知識的學習過程中,閱讀是學生進行語文知識積累的關鍵,學生從大量的閱讀中不斷提高自身對語文詞匯的積累。學生僅僅依靠語文課本的學習,并不能夠實現對語文知識的大量積累,需要學生進行大量的課外閱讀,來不斷豐富自身的語文素養。如今,在小學語文教學課堂中運用微課的教學方法,進行語文課文的講解過程中可以拓展相類似的語文課文進行拓展,進而不斷開闊學生的語文視野。比如,在杜甫《絕句》的講解過程中,“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對初春時期萬物復蘇、生機勃勃的美好景色進行描繪和詳細的刻畫。同時運用有聲有色的描繪手法,“鳴”“黃”“白”分別從聽覺和視覺進行美景的刻畫,更加突出初春時期生機盎然的特點。“門泊東吳萬里船”表達出作者希望戰亂早日平定的思想,同時“泊”字寫出作者在外漂泊不定,進而表達出作者想念家鄉的思想感情。當教師講解這首古詩之后,學生對作者杜甫有一個簡單的認識。
首先,小學語文教學面對的主體為小學生,他們的年齡段較低,這一階段學生的思維能力需要具體事物的支持,同時理解能力和集中力均較低,因此教師在制作微課時要重視兒童教學的趣味性特點,語言要豐富有趣,可通過一些簡單的故事、圖片等由淺到深地講述知識。其次,在設計微課堂時要重視課程的完整性,除了課堂主體的設計外,微課的課后練習、學習任務單的設計同樣重要,因此教師在設計課程中,要結合微課的內容,簡單概括微課的達成目標、名稱、學習任務、學習方法建議等,從而使學生更快地判斷自己是否有學習需求,學習情況如何等。最后,微課的制作要以“精簡”為主,在設計微課時教師可以針對學生做一調查,并控制微課時間在2-10 分鐘內,在學生注意力最集中的15 分鐘內將課程講解完成,避免學習的枯燥感,減少學生的學習負擔。教師必須要明確學生最需要學習的內容,選擇內容要簡短精悍。
“翻轉課堂”不只是教學模式的轉變,也是教學的大變革。其教學模式也肯定了教師主導作用,微課視頻并不能完全取代教師,只能說是學生學習的第一步。在課堂教學中,還會有師生的互動,生生之間的互動也需要教師的引導,思維的碰撞和學生靈感的迸發也需要教師的細心捕捉。因此,我們應緊緊抓住這一契合點,讓微課程下的“翻轉課堂”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生根發芽!
總之,運用微課來開展小學語文教學勢在必行,但是在實際教學中微課還存在著一些問題,需要教師不斷地提高自身,有效地運用微課來導入課堂,為學生創設情景,打破傳統教學的空間限制,彌補教材中的缺陷,為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教學環境,進而有效提升小學生的學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