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市五華縣河東鎮第一小學,廣東 梅州 514000)
中國的漢字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漢字是學好語言的基礎,識字是學生學習文化的開端,所以,培養學生自主識字的能力是學習好漢字的關鍵,小學生只有具備良好的自主識字能力,才能為將來深入學習語文知識打下堅實基礎。這是我們小學語文老師的首要任務,在教學過程中,我應以多樣化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識字興趣,進而達到培養孩子們的自主識字能力。
低年級識字教學的最主要目標是要讓學生喜歡學習漢字,具有主動識字的意愿。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有目的地創設生動具體的情境,讓學生置身于這些生活情境,激發起他們的學習欲望,從而更好更快地識字。例如,在教學《拍手歌》時,我就創設了這樣一個情境:教室就是一個動物園,同學們扮演各種小動物,頭上戴著寫有小動物名字的帽子,其他同學一邊拍手一邊讀課文,讀到那個小動物的名字,戴著帽子的同學就上來自我介紹。學生通過扮演角色,不但能快樂識字,還能認識各種動物。輕松愉快的游戲情境,知識性與娛樂性達到和諧統一,不知不覺激發了學生識字的興趣。
古代勞動人民在勞動中經過長期的積累,學會用漢字記錄自己的生活。漢字匯集了勞動人民的智慧。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構字規律指導學生進行漢字的學習。比如教學“嶺”“鈴”“聆”“翎”四個生字時,我讓學生根據形聲字的特點,了解讀音,推測字意:這幾個字的讀音與“令”相關。“嶺”是山字旁,和山有關;“鈴”有金字旁,是用金屬制成的響器;“聆”有耳朵旁,是用耳朵去聽;“翎”是羽字旁,和羽毛有關。教師也可以根據字形猜字的意思,如教學“災”字,“宀”表示房子,房子里邊著火表示災難。在識字教學中教師應該結合具體的字鼓勵學生大膽聯想,從中發現規律,從而逐步提高學生的識字能力。
在識字的教學中,老師可以讓學生自由分組,來完成布置的作業,再根據完成的質量和時間對小組進行獎懲。學生自由分組可以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和溝通,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交流能力。在教學中,老師在課堂上布置幾個識字的任務,讓各小組進行完成,看哪一組能夠在規定的時間里完成得又快又好。可以根據各組的成績,獎勵給第一名的小組一朵小紅花,并讓第一名的小組給最后一名的小組出字謎,讓他們猜。通過這種良性競爭,可以充分調動學生識字的積極性,學生在與他人交流合作的基礎上進行識字,一方面培養和提高了學生的交流合作能力;另一方面可以讓學生對所學的漢字印象更為深刻。
老師在教學中要改變以往的評價方式,學會用創新的評價方式來對教學成果和學生的掌握程度進行評價。評價的內容有很多,但從大的方面來說有兩部分,一部分是對學生在教學后的識字能力進行評價;另一部分是對學生識字的興趣進行評價。老師在識字的教學中,對學生進行評價,先要評價學生對于自己所識字的外形、意義、讀音的掌握,老師可以把字放入到一個句子中,讓學生去解釋,從而評價學生的掌握程度。對學生識字興趣的評價要重視學生的平時生活習慣和培養學生識字的興趣愛好,老師要積極地去引導,培養學生的興趣。而且老師在培養出學生對識字的興趣后,要去保護學生的興趣,給學生積極的反應。比如教學“烏”字時,我用課件出示烏鴉的圖片,告訴孩子們,由于烏鴉長得太黑,所以眼睛都看不見了,這樣學生一下子記住了“烏”字里面是沒有點的。教學中也可以用拆部件的方式變成生字,如學習“愛”字,學生把它拆成“爫”、“冖”、“友”,我配上兒歌“爪字頭,禿寶蓋,小朋友,真可愛”。這樣學生很快就記住了生字。
總之,為了培養農村低年級學生的自主識字能力,教師要發揮自身的主導作用,從學生的思維特征出發,合理運用多種教學方法,鼓勵學生多想象、多實踐和多思考,將學生的各個感官調動起來,讓學生在識字過程中既感受到快樂,學生的自主識字能力,就象雨后春筍,充滿活力,節節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