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鄲冀南新區花官營鄉閆家淺學校,河北 邯鄲 056000)
客觀角度來看,思維導圖屬于一種思維工具,在教學過程中,采用思維導圖的方法,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優化知識難點與重點,一定程度上降低學習的難度,有效對知識體系進行合理地完善,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用思維導圖教學,不僅能夠改善小學語文的教學模式,還能夠有效提高小學語文的教學效率。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很多小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都沒能很好地掌握學習方法,只有讓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才能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師可以應用思維導圖進行教學,一方面,應用思維導圖不僅能幫助教師對語文教學內容進行梳理,從整體上把握語文教學的框架,還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運用思維導圖也能夠間接提升其教學反思能力。從學生的角度來看,利用思維導圖能夠培養學生的思維,讓學生更加輕松地進行書面表達,提升其學習效率。另外,學生也可以通過思維導圖構思各類問題,這樣不僅可以建構學生的抽象化思維模式,同時還能夠激發學生思維層面的潛能。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用思維導圖能夠從思維的層面為學生的學習過程提供思路,為小學語文教學效率的提升打下基礎。除此之外,應用思維導圖還可以在語文課堂中營造出輕松愉悅的氣氛,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結構化是思維導圖的一個重要特點,它可以將文章內容以結構化的圖形呈現出來,非常適合中高年級學生梳理段落、篇章結構。如:統編教材三年級上冊第六課《秋天的雨》,課文2.3.4 自然段都是圍繞第一句話來寫的,教學中運用思維導圖,學生很容易發現第一句話是一整段的中心句,從而引導學生理解總分的構段方式也就容易很多。學完全文之后讓學生再觀察思維導圖,這時學生就會發現整篇文章采用的是總分總的結構來寫的。可以說思維導圖讓原本枯燥的,摸不著的謀篇布局,構段的方式變成可見,對學習的幫助是顯而易見的。對低年級來學生來說,思維發展還不夠全面,教學上可以采用補充式思維導圖,教師先給部分圖再讓學生完成每部分下面的分叉圖,這樣扶、放教學,降低學習難度,也讓學生對文章結構有完整的認識。如:教學《富饒的西沙群島》一課,教師可以先板書課題,然后讓學生發現課文介紹了西沙群島的哪兩個方面?結合回答,板書“風景優美物產豐富”,然后再把“風景優美”、“物產豐富”進行分叉,讓學生自主去填寫下面的內容。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用思維導圖,可以讓學生圍繞關鍵詞,展開對語文知識內容的想象,為學生創建良好的學習氛圍,并且培養小學生的思維發散性以及創造性,改善學生單向思維的慣性思考方式,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思維發散性思維,使其具有良好的邏輯性,加深小學生對語文知識內容的理解與印象,使得枯燥的知識內容變得有趣靈活,為學生構建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在課堂教學中使用思維導圖,將枯燥的文字轉變成生動形象的圖畫,讓學生能夠更加直觀地理解語文知識內容,并且鼓勵學生將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不僅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能夠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保障小學語文教學質量與效果的提升。
預習是一種良好的學習習慣,也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它能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習慣和提高自學能力,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主觀能動性,獲得學習的主動權。在以往的教學中,我也曾布置學生預習作業,也教給學生預習的方法,但是很多學生依然把預習作業當成沒作業,在這樣的學情之下,預習效果也是大打折扣,甚至可以說預習成了一種形式,所起效果甚微。自從在統編教材一年級上冊《語文園地三》中看到關于字詞句的思維導圖之后,我便嘗試讓學生運用思維導圖來預習,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的預習作業質量提高很多,可以說思維導圖讓預習更高效。下面以《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文為例,談談思維導圖在預習中的運用。《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文的主人公小女孩,其實和學生年齡差不多大,她的遭遇會讓學生心疼,想去了解她,于是我充分利用學生的這種心理,讓學生繪制簡單的思維導圖來評價小女孩。學生在思維導圖中能圍繞中心詞“小女孩”進行發散,寫了很多的詞語評價她,如: 漂亮、乖巧、膽小、饑餓、寒冷、可憐、孤獨缺少愛……在這些詞語的面前,小女孩形象也就豐滿了起來,學生的思維更加完整,在課堂中學習的時候,他們也會從多個方面對小女孩的形象進行分析。
綜上所述,在應用思維導圖的過程中,學生探究新事物的動手能力和學習能力能夠得到提升,同時在自我展示的環節中也可以通過思維導圖鼓勵和刺激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從被動學習轉化為主動學習,從而提升語文學習的效率。目前思維導圖用于小學教學的好處也越來越明顯,教師在運用思維導圖時,也要注意適時、適度,還要不斷地鉆研思維導圖的應用形式,養成結合思維導圖發展學生閱讀思維的習慣,讓學生的語文素養真正得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