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廊坊市第十八中學,河北 廊坊 065000)
與其它學科相比,地理學科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大量運用圖表來表達地理事物的空間結構聯系及其發展變化的過程,所以巴朗斯基說:“地圖是地理學的第二語言,并且應該說它永遠是更經濟更容易理解的語言。地圖使人很容易了解許多在正文里往往必須用許多篇幅來敘述,但完全得不到充分效果的東西。”地圖載有豐富的地理信息,是地理學科獨有的信息綜合載體和教學工具,因此,學好地圖用好地圖也就成為了學習地理的法寶。
初中地理教材為了說明地理事物的分布,都配有各種類型的地圖,比如有反映地理事物面目的素描圖,有說明地理事物成因的示意圖等。這些圖像直觀、生動、形象,對學生了解地理事物的表象特征,掌握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進而分析地理事物各要素之間的內在聯系,這是文字無法替代的,而且實踐證明,以地圖為核心,以圖釋文,以圖釋疑,圖文結合能更好得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改進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因此,對地圖教學必須引起足夠的重視。
那么地理教師在進行教學的時候應該如何充分合理地運用好地圖這一第二語言,以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呢?筆者就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闡述一下自己的看法。
“學習地理必須學會運用地圖。”這是地理學科研究對象的特殊性決定的。地圖是學生是幫助學生理解和鞏固地理知識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師要重視地圖的教學,重視利用地理圖像,要經常指導學生運用地理圖像,使學生學會閱讀和運用常見地圖、地理圖表的技能,培養學生觀察、記憶、想象和分析問題的能力。現行的地理教材不僅重視地理知識的表述,更重視獲取知識的過程。很多以前用文字直接敘述由老師直接口授的地理知識更多的轉向于用地圖進行教授。而且現在使用的地圖都是色彩斑斕的彩圖,這就增強了學生的讀圖興趣,增加了更多的活動內容,以便更好地引導地理課堂教學的改革。鑒于此,地理教師應充分認識地圖的重要作用,重視地圖在地理教學中的地位,把教給學生查閱地理圖表的方法作為自己的責任,引導學生閱讀地圖、分析地圖,提高學生解答地理現象的能力。
看圖時教師要引導學生結合圖表標題、圖例和地理熱點對圖表進行分析,緊扣圖表標題和設問談圖表,從圖表上獲取地理信息,并適時板書,力求做到讓學生觀“圖”知“地”,知“地”求“理”。
各種類型的地圖也是地理教學中必不可少的因素,是有效地進行地理教學的重要素材,更是巧設疑問,激發學生好奇心的材料。地理教師在進行教學前,不妨有關教學內容的一些社會熱點,精心篩選現實生活中發生的實例,并配以相關的地圖,在學生了解了實例之后,再提出設計好的問題,并讓學生觀察地圖,尋找其中的規律,及時的指導學生有目的的進行觀察,深入分析和理解圖表的內容和意義。使用熱點配上地圖的方法導入新課,使學生可以在直觀上感受地圖的奇妙,充分地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縮短學生與教材的距離,讓學生在接下來的看圖中不至于感到乏味。比如,在學習“臺灣省”這一節時,可以借助臺灣和大陸之間的關系變化來引開話題,同時配上臺灣和大陸之間在不同歷史時期的關系圖和臺灣的行政區域圖,分析臺灣地理位置的優越性,分析臺灣與大陸的相互關系,進而論述臺灣經濟的發展等。
地理教材中的插圖是課文內容的有機組成部分,而地理掛圖又是地理教學中必不可少的素材,因此,在地理教學過程中應將課本插圖與地理掛圖緊密結合起來,這也是學生接受地理知識的關鍵。地圖的大掛圖和教材中的插圖有助于學生增進感性認識,理解和掌握較深的地理知識。所以,教師有必要多向學生講述地圖知識,以培養學生識圖的能力。將課本插圖與掛圖及教師的講述三者緊密結合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初中的地理板圖是教師根據教學需要,結合課文內容設計的略圖。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板圖可以廣泛應用于地理研究對象的輪廓、地形、氣候、區域、工業布局等圖形的描繪,有著多媒體教學不可替代的地方,在課堂教學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這樣既有效的節省了講課時間,又使教學內容重點鮮明,達到化難為易,精講多練的目的。學生在看、畫、聽的過程中思想集中,記憶效果自然就好了,學到的知識也要比聽老師單調的講課學到的知識要深刻、牢固。教學的目的是使學生最終對地圖的理解更為深刻,對地理課的學習更為感興趣。借助地圖更為輕松的學習,這就需要地理課中地圖更為靈活的方法。
就象語文教師教學生查字典一樣,地理教師必須引導學生經常練習從地圖中獲取知識,養成一種習慣。教學過程中,凡能從地圖上獲取的地理知識,都盡量運用讀圖的方法來完成。遇到地理問題,要首先想到與之相關的地圖。只有這樣,才能實現我們常說的以圖激趣、以圖增知、以圖啟智、以圖育德的多種功能,才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地理的能力,強化學生的自主地位,從而提高地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