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吉林省靖宇縣那爾轟鎮那爾轟學校,吉林 靖宇 135208;2 吉林省靖宇縣花園學校,吉林 靖宇 135208)
伴隨著價值觀念的現代化,學校教育也應該與不斷前進的社會相適應,進行德育變革。
目前我國社會主義價值觀念體系:在價值主體上趨向義利統一;在目標上強調共同富裕;在標準上傾向于“三個有利于”的實踐標準;奉行自律、互利、公正、奉獻等價值精神。新價值觀念體系尊重個人價值,強調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在價值實現過程中注重公平與公正、權利與義務的平衡。
基于社會主義新價值觀念體系的基本精神,立足于社會和諧發展的基本目標,學校德育觀念必須變革并與之相適應:1.在德育價值上,堅持德育為生活服務;2.在德育本質上,倡導以人為本的主體性德育;3.在德育的理論基礎上,堅持個體本位與社會本位的和諧統一;4.在培養規格上,著力培養遵紀守法、敢于創新的現代公民;5.在道德的適用范圍上,將道德擴展到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身關系的調節與激勵上;6.在德育的方法與手段上,主張通過知情并重、生活模擬、人格建構,注重品德能力的培養與提高;7.在教育方式上,通過師生互動,自我教育,以及實踐鍛煉、等多種方式進行德育。總之,現代德育觀念應具有創新性、民主性、主體性、科學性、終身性、開放性等特點。
結合現代化的社會價值觀,變革學校德育體系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向生活回歸是德育發展的一個趨勢。社會轉型,使得政治對人們生活的壟斷性地位明顯降低,人們在和平建設的環境下日益追求豐富多彩的生活。并且近些年來,人們通過對德育功能的深入研究,發現德育除了有政治經濟性功能之外,德育還具有生活享有性功能。因此,德育回歸生活的指導思想呼之欲出。魯潔教授對生活化德育進行了精辟的概括:在生活中進行德育、通過生活進行德育、讓兒童過有道德的生活。因此,在德育教育中必須確立“人是主體”的思想,即主體性德育思想。主體性德育思想的確立,要求在教育中尊重學生主體,沒有學生主體的自覺自愿的參與,就不可能有真正的道德發展。
長期以來,德育一直忽視人的個性發展,隨著主體性德育思想的確立,學校德育教育在個性化教育方面取得了顯著進步。所謂個性化德育教育,就是在正確教育思想、教育觀念的指導下,從學生的現實個性出發,尊重學生的需要、興趣、創造和自由,通過個性化和社會化、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統一過程,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品質,促進其個性自主和諧發展。建構個性化的德育模式,就必須對過去模式化道德進行徹底的改革。
將德育目標定位于具有主體性人格的公民的培養,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市場經濟的發展為公民社會的發展提供了可能性,而市場經濟的良性成長又需要公民社會的支持,從而使德育目標從“圣人教育”向“公民教育”轉型成為可能。社會轉型對公民社會的要求,反映在德育中,即合格公民的培養。個性化的德育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個性充分發展的、人格健全獨立的、會關心、會創造、懂生活、能工作的合格公民。
服務于德育目標,受制于教育目的、德育內容應進行創新豐富。一是加強對中國道德傳統的批判繼承和創造性轉換,二是對世界先進文明成果借鑒并吸收。拓寬具有時代特色的學校德育內容。
學校德育應實現從封閉性德育向開放性德育的轉變,從說教式德育向互動式德育的轉變。在社會轉型的新趨勢下,學校德育逐漸轉向生活、生命、社會,形成一種開放性的德育。逐漸摒棄過去那種單向的、灌輸的道德教育方式,創建一種開放的、生成性的、創造性的互動德育方式。
新趨勢下學校德育的實現必須依靠教師素質的自覺轉型。個性化、生活化的德育需要高素質的教師去實現,新趨勢下的學校德育需要教師具備以下四個方面的素質:一觀念:教師必須更新觀念,尤其是學校道德教育觀、教師觀與學生觀,摒棄以往舊的觀念,以主體精神狀態指引學生。二開放的精神:教師應自覺摒棄過去那種教條的、封閉的思想,而應以一種辯證的、歷史的、開放的眼光,看待道德教育實踐。三民主的作風:教師應自覺摒棄道德的權威與價值的法官角色,在道德教育過程中,真正民主地、平等地善待學生。四是反思的意識。教師必須不斷研究和把握社會期待與學生需求的真實變化,不斷探尋和弄清既定道德取向與道德規范的合理性程度。
總之,結合社會轉型和價值觀念變遷的新趨勢,我國德育教育不斷強大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