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承德市興隆縣安子嶺鄉中心小學,河北 承德 067300)
《語文課程標準》中要求1—6 年級學生背誦優秀詩文160 篇,而古詩文就占了75篇,足見其重要性。小學古詩教學的對象是兒童,他們年紀小,學識淺,和成人的思想感情有距離,古代的社會制度,生活方式,風俗習慣,生產和交通工具等,都和現代不太一樣。古代詩人的社會經歷,文化教養,情趣愛好,更不同于今天的小學生。
《語文課程標準》中按不同的年齡學段對古詩教學提出了明確的目標和要求。第一學段(1~2 年級)“誦讀兒歌、兒童詩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第二學段(3~4 年級)“誦讀優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展開想象,領悟詩文大意。”對比一下,發現兩個學段都強調誦讀詩文。不同的是第二學段強調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并且對理解詩文內容有了要求。第三學段(5~6 年級)“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作品的情感。受到優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勵,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很明顯的看出第三學段在前兩個學段的基礎上有了更高的要求,讓學生在閱讀中把握詩意,領悟詩情,感悟作品。此學段對文本意義的領悟也有了要求。
我們說小學階段古詩文學習要以記誦積累,整體感知為主。那么,實現此教學目標應該遵循什么樣的原則?采用什么方法呢?
誦讀是學習古詩的一把金鑰匙,是千百年來人們學習古詩文過程中總結出來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好經驗。古詩文的語言之美、節奏之美、音韻之美、意境之美,僅憑教師的講解學生是體味不到的,詩讀百遍,其意自明,其情自見。朗讀在學習古詩文過程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朗讀的方法有很多,往往教學中只重視熟讀,把握好語氣就可以了,其實讀可以細致的劃分。
讀可以讓學生把握古詩的內在節奏。節奏是古詩的生命,讀詩的過程也是欣賞詩歌的一種過程。要突出讀,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宋代理學家朱熹的作品文字言簡意賅,完全得益于他很好的實踐了自己規定的原則和方法。他說:“凡讀書需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要多誦數遍,自然上口,久而不忘。”學習古詩的這種方法是科學的,有利于理解詩意,利于明白事理。讀多了自然成誦,化為心中之本。
1~6 年級的小學語文教材中沒有古文,主要是短小而淺顯的古詩,這些古詩又均勻的分布在各冊教材中,每冊大概10 篇左右。教師要想更好的完成這一部分的教學就必須把課堂,將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自己誦讀,有時間讀。《課程標準》中也明確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可長期以來,古詩文教學基本上是一堂課全由教師來講解。雖然在講的過程中也有讀,也有背,有事一堂課下來學生也會讀,也能背了。但這種讀與背是在教師的擠壓下完成的,學生對作品意義的理解也是教師強加給他們的,學生缺乏對故事的自主感悟。教學時往往呈現出一種教師在臺上演講似的慷慨激昂,而學生在底下看表演似的昏昏欲睡的場面。所以的古詩文教學必須淡化教師的講解,讓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感悟。
淡化教師講解,首先,應當淡化對字詞句法的講解,對字詞句的認知可以放在學生的預習階段,在課堂上教師可以通過學生的誦讀情況了解他們對字詞的掌握程度,對詩句的學習應避免采用翻譯的方法,引文翻譯會使詩味蕩然無存。其次,教師不應該把自己對作品意義的理解強加給學生,或者違背兒童心智發展的規律,對作品意蘊進行過深的挖掘。
這里,淡化教師的講解,并不是說在教學中教師就不講了,只是需要學生自己感悟就可以了,而是要關注和重視教師應“講什么 ”“怎么講”對字詞的講解應該注重字詞的內在意蘊,字詞為作品表情達意起到了怎么作用?有什么藝術效果?如教學“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綠”時,讓學生理解“綠”的本意是“綠色”在進一步追問為什么不是“吹”、“到”、“入”等詞呢?此時應到學生綠在此詩句中是“春天來到,萬物生機勃勃”的意思,引導學生欣賞詩句的意境。
整體感知、把握大意的教學原則與過去那種注重詩歌字、詞、句、語法,把整首詩拆碎了講的教學方式是相反的。“選在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古詩文,一般都是篇幅比較短小,思想感情積極向上,意境比較優美單純,畫面比較鮮明,而語言上相對來說比較朗朗上口的。像這樣一些作品,主要是引導學生去感受體驗它,甚至可以不求甚解。”近代陶淵明說:“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其中的“不求甚解”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所長葛劍雄這樣解說:“我贊同中華古詩文經典誦讀工程組織者對古詩文“不求甚解”的提法,也沒有人解得好,不如讓孩子去慢慢體會它的意境。一解就變成了標準答案,這恰恰是文學教學的弊病。”詩無達詁,對于詩歌學習來說,那種專注于字詞句的釋義,甚至逐句進行串講的方法,不僅破壞了詩歌圓融的意境,而且限制了學生的想象空間,不利于思維的發展。
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如同浩瀚的江水滔滔不絕。中國古典詩文展現著我們這個古老民族的悠久歷史和璀璨的民族文化。古詩,中華文化的精粹,千百年來,以它獨特的魅力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人。教師要把學生引入這匯集著中華文化瑰寶的殿堂。在進行古詩文教學時,應緊扣語文課標的精神。在教學過程中應當圍繞作品,以學生對作品感悟為主。想盡一切辦法,帶領學生走進古詩文的神圣殿堂,使學生熱愛古詩,熱愛祖國優秀文化,豐厚學生的人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