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學院,云南 昭通 657000)
一、中國有55個少數民族,其中民族成分最多的是云南省,有25個民族1。在云南省,各民族歷史悠久,形成了自身獨特的民族文化和生活習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審批認定云南省有90 項,包括有瀕危語言文字,口述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戲劇,曲藝,工藝,習俗等10 項,其中大部分為少數民族文化遺產。科技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讓人類進入了現代化,現代化不僅指具有快速的物質生產能力的社會,而是要以現代化的發展觀來解答社會中的各種問題。在現代化進程中,如何避免寶貴的人類多樣文化的消失,進而導致人類發展同質化,將是全世界的共同責任。時代背景下云南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的主要挑戰
在云南省的國家級和省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絕大多數是少數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新的生活方式,新科技的影響,讓少數民族的生活習慣,思想觀念逐漸被快速運轉的現代社會改變,珍貴的民族文化財富在社會的信息化、現代化的沖擊下逐漸瓦解。現代社會對于整個非物質遺產的傳承和教育來說,本文主要歸為信息化、商業化、科技化三個方面的影響。
非物質文化遺產從產生以來,都主要是由家庭、師徒、家族作為傳承人。口傳身受是主要的傳承方式,師徒學習要經常在一起才能完成。而信息化時代由于技術變更速度的加快,很多技術和應用理論不斷更新,傳統教育方法和理念已無法滿足當今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具體表現在知識獲取方式、師徒關系等問題上,再加上教育改革和國家人才選拔制度的進一步推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學習和傳承如果不進行搶救性補救,將會被人逐漸淡忘。
隨著旅游開發,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成了吸引游客的重要資源。人們開始把珍貴的文化遺產進行各類開發,在表面上將包括各民族非物質文化在內的各種文化資源炒得熱鬧沸騰,實際上在粗制濫造甚至假冒偽劣非物質文化旅游產品,原本極其嚴肅的自然與文化遺產申報、確立工作都成了利益的角逐,同時以經濟利益為中心的商業化社會,也會給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巨大的經濟誘惑,放棄傳承。
隨著人們物質生活的豐富,全民文化素質的提高,人們的信仰(人生觀)發生變化。傳統節日、傳統禁忌、傳統技藝被新科技、新思想所替代。如筆者參與的昭通苗族的花山節中,大部節日飲食,如糍粑,羊肉,現在已經全年可以吃到,花山節的主要活動對歌年輕人已經很少有人能參與,甚至男女青年相互認識都被新的網絡交友方式所替代,充斥在花山節中的主要內容變成了商業活動。
在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過程中,包括政府、學界、商界、新聞媒體、民族自身都存在不夠重視的問題。首先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立法不夠徹底,組織機構責任不清晰。云南省政府制定了《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成立了云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并要求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發展改革、財政、民族事務、宗教、旅游、住房城鄉建設、環境保護、教育等有關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在各自職責范圍內,要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因此造成各部門管理分割,不成系統,組織機構責任不清晰。還有,群眾和民族自身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也不夠重視,以外來西方文化為高尚的現象普遍存在。
信息化是目前保護非物質文化的重要形式。在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種類是非常多的,因此還需要投入較多的人力和物力,增加非物質遺產的信息化程度。要增強信息化質和量兩個方面的問題,首先是量的不足,表現和記錄非遺的新媒體的東西比較少;其次,記錄內容粗制濫造,原汁原味的比較少,同時沒有專業的技術呈現,觀賞和學習的價值不高,影響的范圍有限。
在現階段的教育中,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得不到重視,更談不上用現代化的思想理念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和傳承。在云南甚至全國,大部分家長和學校都崇尚的精英教育,對奧數和英語非常重視,對民族的文化知識教育和重視不夠。而對民族的文化和精神的教育和傳承,需要在在基礎教育階段就進行開展。高校中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也只會在分科的時候依據教師的興趣有所提及,既不專業也不全面,有的高校開展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選修課,也僅是認識和欣賞,且受眾人數較少,宣傳和傳承效果較差。
要實現民族發展的現代化的真正內涵,就需要人們去認識和探索其性質特點及其發展變化的規律,科學合理的把燦爛多樣的民族文化盡可能傳承下去,必須增強全民對非物質遺產傳承教育的認識和重視。政府層面上,要加大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視和投入。教育層面上,要把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教育納入到教育教學中,以基礎教育為起點,以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為特色,合理融入高等教育,把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地方精神教育想結合,培養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于此同時,教育層面上還要注重教育者的教育,讓教師們首先接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教育,或者直接把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請入到課堂中,讓教師和學生同時受益。在公眾層面上,要形成尊重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識,社會團體和個人要積極支持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要自覺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做宣傳,提高公眾的保護和傳承意識。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新媒體的傳播和影響巨大。首先,政府、民間團體、個人應該加大優質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信息錄入和保護,用最新的高科技,全方位的搶救性的保存住現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其次,還要進行整理和編制,為感興趣的人們和傳承人提供完整的欣賞和學習教程。還有,要充分利用現代的新媒體如電影、電視、廣播、互聯網等傳播媒介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和教育,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需求者提供廣闊的教育平臺。
政府部門應承擔起保護和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的責任。成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發展教育研究中心,對各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導向進行宏觀指導,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從民間傳承走上政府和社會共同參與的道路。在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過程中,要堅持科學發展觀,政府部門應創造條件建立集資、融資機制,通過多種渠道籌集保護資金。還有,發展以民族文化為載體的民俗旅游,不僅使傳統文化傳承人獲得一定的經濟收入,也讓旅游產業也以傳統文化更具吸引力,形成非遺或民族文化保護與產業發展運作良性的二元互動模式。
制定地方性的完善的非物質遺產教育體系,是教育現代化發展的必然要求。在進行教學中,要循序漸進的進行,首先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基礎教育的校本課程之中,讓中小學生感知家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培養其傳承意識。要求有條件的地方要編寫本區域的鄉土教材并進行教授;要求中小學生每學期開展一次地方文化學習課;在大學教育中,要求地方高校開設關于非物質文化的講座、選修課及相關的滲透性課程,形成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完整的教育體系。
綜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代化教育是民族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良好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系統能夠讓非物質文化在全民教育中打下良好的基礎,幫助人們能認識和熱愛民族文化,也使傳承人增加傳承的物質保障和學習動力。當前云南省在非物質遺產傳承上已經有了一定成果,但在實際的生活中還存在諸多問題,不僅需要政府部門、教育部門發揮其職能責任,更需要全體居民的齊心合力,多方共同努力、相互協作,只有達到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中的全民參與,民眾熱愛與共享,才能真正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充滿活力并發揮其現代價值,讓社會更加多元和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