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信息統計職業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0)
前言:大數據時代下,高校在開展思政教育時,面臨更復雜教育環境,大學生思想動態、信息來源等都需要由思政教育加以調整,避免不良信息與多元思潮影響當代大學生,導致大學生走向錯誤道路。此時,傳統思政教育下,固有的教育方式、傳統的教育內容,難以激發大學生學習積極性,思政教育作用難以發揮。因此,積極利用當前時代優勢,創新思政教育,提升思政教育效果,具有顯著優勢。
大數據時代到來,高校思政教育載體也由傳統的單一紙質媒介轉變為圖片、視頻、音頻等多元化信息載體,提高了思政教育的立體化與多樣性,大學生能夠通過微信、微博等手機APP 傳遞信息、關注時事政治,豐富了思政教學內容,提高了課堂教學吸引力。同時,教師可利用多媒體,通過一篇時事報告、一個事件等展開思政教育,還可引導學生圍繞討論、探尋相應報道信息,教育形式由單一轉向了多元化,提高了思政教學效率。
大數據技術的應用,能夠幫助思政教育工作者迅速獲得大學生基本信息,以便更全面了解大學生現狀,針對性調整思政教育內容,引進適宜的教育模式,實現因材施教。過往,在思政工作者了解大學生情況時,大都通過問卷調查、直接詢問、日常觀察等方式,工作量較大,調查結構局限性較強,以此調查結果展開思政教育,很難顧全全部學生,教育效果難以保障。而利用大數據技術分析,分析結構的準確度較高,以此針對性開展思政教育,教學效果有保障。
由上述可知,大數據時代到來,為思政教育發展創新帶來諸多機遇,全面發揮思政教育效果。但是,在實際創新思政教育中,仍面臨多種難以難題,具體包含如下幾點:
大數據時代下,為更好提高思政教育效果,教育工作者會利用大數據技術對學生進行追蹤與監控,以此掌握學生家庭背景、行蹤位置、生活習性、人際關系等,以便更好因材施教。然而,該種教育方式隱隱觸及學生隱私,面臨學生私人信息泄露、被濫用等問題,還可能威脅學生人身安全。對此,如何在追蹤學生實際情況以及為學生提供更好思政教育之間找尋平衡點,并全面保障學生私人信息安全性,成為思政教育創新的首要問題。
時代在不斷進步,傳統思政教育方式已經無法達到教學目標,必須將大數據技術和高校思政教育有效融合,推動思政教育的超前化與精細化,才能更好發揮思政教育效果,保障學生在日益復雜的環境下身心健康發展。然而,在具體融合中,遭遇諸多瓶頸,如:結構化、非結構化的數據標準并不統一,原先擁有明確含義的數據信息通過大數據集成后,直接失去原有含義;子系統數據口徑并不一致,無法通過整合提煉對目標進行一體化分析處理;思政教育信息歸納與分析技術之后。面對種種問題,必須尋找思政教育和大數據技術的契合處,推動兩者有效融合,發揮大數據技術作用,促進思政教育創新發展。
在思政教育工作者利用大數據開展思政教育時,利用了數據信息,同時還創造了信息、分享了數據信息。在社交平臺或者教學平臺上,學生能夠短時間進行大量碎片化閱讀,而對于某些精彩內容,學生也會轉發評論,碎片化信息不斷增多,迅速擴散,為教師整理思政教育信息帶來難度。并且,對于諸多信息,大學生理解停留在表象,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而教師對于不斷增多的碎片化信息,很難及時全面控制,必然有不良信息漏網,學生接觸復雜信息,最終影響大學生價值觀念。
在新時代下,面對思政教育創新難題,應積極樹立大數據一會,構建復合型思政教育團隊,根據學生思想動態,創新教育方式,以此推動思政教育創新步伐,實現高效教育課堂。
由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方面看,大數據時代下,為更好保障思政教學效率,應緊跟時代發展步伐,養成大數據意識,不拘泥傳統教育思維模式,提高對數據信息的感應能力與判斷能力。在思政教育中,有意識收集數據,并對數據科學分析、有效利用。其次,由高校角度看,為推動高校思政教育的優化改革,應積極利用大數據,構建思政教育平臺,以此對思政教育相關數據萃取、整合、存儲與分析,以海量優質數據推動思政教育改革步伐。目前,部分高校已經開始構建思政教育平臺,基于微信公眾號、校園網站等,建設思政教育大數據平臺,在平臺上定期發布文章、故事、好人好事等,樹立榜樣,潛移默化中提升學生思政素養。
大數據的迅猛發展與廣泛應用,思政教育的改革創新成為必然。此時,若缺乏理論功底扎實、數據處理能力精湛的思政教育工作者,將很難實現大數據與思政教育的融合,思政教育的創新也將受到直接影響。對此,高校應盡快構建一支復合型思政教育團隊,保障團隊中的各位思政教育工作者擁有大數據意識、大數據思維、數據綜合分析能力、專業技術能力等,為大數據技術的有效應用奠定基礎。同時,應該加強思政教育工作者培訓,尤其是大數據技術培訓,使其更好擔任大學生成長引路人的職責。另外,完善思政教育團隊架構,提升教育團隊對新任務、新時代、新要求的適應性,以此根據時代需求創新思政教育模式,實現高效思政課堂,為高校學生正確價值觀念與健康成長提供幫助。
大數據時代下,想要創新高校思政教育模式,實現高效思政課堂,思政教育工作者應全面掌握學生思想動態與學習狀態,以此針對性展開教育工作,推動學生全面成長。但是,在傳統思政教育中,教師更多通過問卷調查與交流訪問等掌握學生情況,以此創新教育模式,卻因對學生了解不全面,教師判斷學生具體情況并不準確,影響了新教育模式的針對性,思政教育質量難以保障。對此,以大數據時代為背景,構建學生信息數據庫,教師聯合各思想教育工作者,組織開展網絡調查與專題活動,收集學生思政活動信息;聯合各科教師,掌握學生具體情況;同時,對查看學生微博、微信等社交工具,了解學生思想動態等。之后,利用大數據技術,對所收集大量信息詳細分析,針對學生具體情況因材施教,創新教育模式,實現高效思政教育,提升學生思想道德境界,樹立正確價值觀。
大數據時代下,高校在開展思政教學中,應積極利用大數據,把握學生的思想動態,因材施教、與時俱進,實現思政教育目標。然而,在互聯網的影響下,大學生受到多種思潮影響,思想多元化。因此,思政教育工作者在開展思政教育課堂時應由學生思想著手,創新教育方式,統一學生思想,保障大學生觀念正確、人格健全。在教學方法創新過程中,首先應重視思政教育內容的創新。高校思政課旨在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新時代大學生新要求為切入,引導當代青年將個人夢與中國夢的實現相結合。但往往易被學生們認為枯燥無味、晦澀難懂。因而,教師可利用大數據技術,引進最新時事內容,豐富思政課堂,吸引學生課堂積極性,實現高效思政課堂。其次應重視教學方法的創新。教師可積極引進微課、分層教學、慕課教學等,給予學生課堂主體地位,充分利用空閑時間,使學生隨時隨地了解思政教學內容,思政教學效率顯著提升。
總而言之,社會在不斷發展,網絡逐漸深入學生生活中,大數據的影響為學生獲取知識、了解時事等提供了幫助。同時,也導致大學生思潮多元化,甚至將大學生引向錯誤方向,影響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對此,應重視思政教育工作,引導大學生走向正確道路。因而,積極利用大數據,推動大數據與思政教育的融合,創新思政教育教學方式,實現高效思政教育課堂,對大學生未來發展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