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建 潘 霞
(桂林電子科技大學 廣西桂林 541004)
隨著國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國家、社會和學校對于貧困生資助方式的不斷推新和資助力度的持續加大,但卻出現了許多貧困生受助后感恩意識淡漠甚至喪失的現象:漠視寶貴的親情、友情、師生情,考試作弊、惡意拖欠學費及國家助學貸款,作業、論文抄襲,求職虛夸造假等,成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的一大不和諧音符,這種現象折射出大學生感恩教育的缺失。
因此,高校資助工作在解決貧困學生經濟困難的同時,更要充分運用現代大數據等技術注重培養貧困生的感恩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幫助他們在精神上脫貧,發揮資助育人功能。
在信息技術高速發展及普及、智能終端大眾化的今天,將現代全媒體領域大數據等的先進理論和方法引入高校貧困生感恩教育工作中,將符合最新時代潮流、信息功能強大的大數據技術與高校貧困生感恩教育工作有機結合,順應了大學生熱衷于新事物、新技術的心理需求,符合教育規律。學生作為思想敏銳、對信息技術最敏感、最容易受影響的群體——大學生(包含貧困生)接受信息的渠道和形式不再以課堂、報紙、書刊為主,取而代之的是電腦、智能手機等各種平臺,建立基于大數據技術的高校貧困生感恩教育綜合平臺,有效解決高校貧困生感恩教育工作“傳播難、接受難、理解難”的頑疾。同時,大數據平臺作為信息傳播的重要工具,能快速便捷的將各種各樣的價值觀念、理論觀點、文化類型展現在學生面前,學生們的思想觀念很大程度地受到數字媒體文化的沖擊和影響。
因此,在高校學生資助工作中建立一種做人與做事有機結合的德育管理機制,為其它地方高校提供參考和借鑒,在各大高校深入扎實地推進、普及貧困生感恩教育,培養識恩、知恩、感恩、報恩以至于施恩的大學生,讓學生具備感恩意識、充滿感恩情懷、付出感恩行動。順應了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形勢所需,是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高校學生資助育人工作的時代要求,是一項創造性、開拓性和戰略性工作。
在當前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了一些新問題與挑戰,因此要充分利用新興全媒體技術手段,促進線下活動與線上活動的充分結合,創新貧困生感恩教育新模式,以大數據技術數據類型繁多、數據價值密度相對較低、處理速度快、時效性要求高的特點為抓手,針對大學生日常學習及生活消費等各類信息流進行收集及分析與研判,建立感恩教育新平臺,提升貧困生感恩教育的新效果已成為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點。高校貧困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而不能單靠某一部、某一個組織和某一個社會力量能夠完成,更不是學生或學校某個工作部門哪一方的事,需要社會、學校、學生及其它有關部門根據各自的實際,分工負責,互相支持,共同來承擔。要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把育人工作放在首位,探索貧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機制與新平臺,不斷促進學生的成長與成才。
樹立教育管理的責任主體意識。高校應該首先樹立教育管理的責任主體意識,增強工作主動性,尊重學生的主體作用,將學生的實際需要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曾有教育家這樣說過:“大學的主旋律應是育人,而非制器,人是有思想、有情感、有個性、有精神世界的,我們的教育如果失去了人,忘記了人有思想、有感情、有個性、有精神世界,就失一去了一切。”我國的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側重于規范和理論的灌輸,將學生視為客體,忽視了人性和情感需要。倘若只有道德規范的認知,沒有情感的體驗、意志考驗和親身的實踐,思想教育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在貧困生的感恩教育中,要把學生的成長放在第一位,了解學生,尊重學生,切實維護學生的權益、代表學生的利益,積極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注重貧苦學生觀念的形成和習慣的培養、潛力的挖掘,促進綜合素質的提升。真正做到“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不斷提升貧困生的感恩意識。
建立完善的資助管理制度。制度是管理的標尺,也是育人的保障,在學生的日常管理工作中,加強規章制度的建設并保障制度的實施非常重要。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學生的法制意識、自主自立意識在增強,開始懂得用法律武器來保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建立完善的資助管理體系,不僅關系到貧苦生的合法利益問題,同時也關系到整個學生管理工作的效果與質量問題。首先,制定符合學校實際情況的資助管理體系。資助管理工作除了貫徹落實國家的資助政策外,仍需根據各自的實際情況制定可變通的、符合學校貧困生的資助管理辦法,同時落實各個環節的公開透明,真正推動資助工作的法制化建設。其次,規范各個二級院系的資助管理環節,培養高校輔導員資助管理工作的法治思維與法治理念。最后,把資助管理的相應政策與辦法,通過大數據技術平臺進行宣傳與傳播,在教室、公寓、食堂等校園的每一個角落都能及時、迅速、便捷地獲取資助管理的知識和內容。
時代不斷進步,作為高等教育體制的改革和進步一定要跟上時代的步伐,了解當下思潮。高校貧困學生的感恩教育工作應滿足時代發展與進步的需求,具有銳意進取,不斷開拓的精神,不斷總結歷史教訓,汲取經驗,不斷發現新問題,采取新的方式方法。
面對以互聯網為信息載體及傳遞管道,以智能終端與移動智能終端為人機交互界面,以滿足學習者心智體驗及促進其心智發展為目標,以他組織(權威組織)結合自組織(學習社群)為組織形式為教育形態的教育4.0時代,各大高校要加強網絡思想政治工作新陣地建設,轉變傳統的感恩教育模式,改變傳統自上而下的單向度“灌輸”路徑,充分利用大數據信息平臺的全媒體技術、傳播方式和運營機制,建立主流文化與大眾文化的長效良性互動機制,將現代傳媒領域的理論和方法引入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大數據傳播技術成為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得力助手和有效途徑,讓新媒體教育平臺全覆蓋高校每一個角落,切實提高高校貧困生感恩教育的針對性與實效性。
利用新媒體技術手段,變革傳統的感恩教育模式。傳統的感恩教育往往側重于“填鴨式”的灌輸模式。但是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計算機網絡系統的普及和應用,傳統的教育方式己經越來越跟不上時代的發展和要求,高校應該充分應用大數據平臺和全媒體傳播等網絡傳媒技術手段進行教育與管理,結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特點,結合網絡載體,拓展貧困生感恩教育的新領域,不斷提高貧困生的感恩意識。以大數據信息平臺為基礎的全媒體傳播系統能提供聲形再現、圖文并茂、情景交融的教育教學環境,它不僅能調動了學生的視、聽、說、做等方面的感官,激發了學生在認知上、情感上、行為上的積極參與,而且使學生能直正地發揮其認知主體的作用,必將在大眾的眼球爭奪戰中獲得優勢,從而有利于因材施教和教育個性化的實現,促進高校貧困生感恩教育工作目標的最終實現。
利用新媒體技術手段,開展感恩教育主題活動。緊跟時代,結合新媒體技術手段,開展形式多樣的感恩主題教育,使學生明確感恩的意義。高校在對大學生實施感恩教育的過程中,要根據社會和時代特點,利用微信、QQ、易班等新媒體手段開展具有主題性與針對性的教育活動。如利用大數據全媒體平臺在教學樓、學生公寓樓棟安裝墻面電視,開發可植入學生電腦的PC客戶端和微風播放器,開發基于手機Android系統的移動校園信息獲取平臺和手機客戶端,以傳播快捷、針對性強、覆蓋面廣、學生喜聞樂見、樂于接受、效果突出的特點,讓主題教育滲透到校園的每個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