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思圓
(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 北京 100081)
20世紀80年代后期隨著城鄉壁壘的逐漸被打破,城鄉之間、工農業之間的全方位、立體化的互動交流日益升溫,以“民工潮”為特征的農村人口向城市的大批流動則是此次潮流的顯著特點之一。這個龐大的群體為我國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卻并未共享到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他們在融入城市的過程中,面臨著戶籍制度、就業困難、社會交往、身份認同等諸多方面的困境。
近年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農民工問題,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了明顯成效。但在城市社區,農民工群體的政治、經濟、文化權益還沒有得到完全的保障,社會生活還沒有得到必要理解和尊重。不久前民政部出臺了《關于促進農民工融入城市社區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首次從國家層面描繪了農民工參與社區生活的發展路線。《意見》提出要“為有需要的農民工提供專業社會工作服務”,在社區平臺上提供家庭服務、教育培訓、維權增能、社會溝通、文化融合等專業化服務,促進農民工的社會融入。
在社會工作業內朋友的推薦下,我與北京X社會工作服務中心(后簡稱“X”)建立了合作研究的關系,并以志愿者的身份進入田野,通過參與觀察與深度訪談的方法開展研究。選擇X組織作為田野點原因有二:第一,X具有民間公益組織的特性。X的主要工作多致力于為弱勢群體特別是農民工群體培育志愿能力與孵化自組織,采用政府投入、社會捐贈相結合的多元資金籌措模式,同時也更注重“社工+志愿者”的聯合服務模式,因而更具有面向社會公眾服務的公益特性,更能考察民間社會工作組織法在介入農民工服務方面的特性。第二,具有農民工社會工作服務的典型性。X是全國第一批民間公益組織,十幾年里持續開展農民工志愿服務與社會工作服務,積累了豐富的公益項目服務經驗,具有較高的知名度和公眾影響力,其在管理制度、服務能力與經驗上具備良好優勢,值得關注農民工社會服務發展的社會工作人員借鑒。
X在農民工公共空間上的構建策略主要四個方面進行,包括生活便利型、文化娛樂型、權益維護型與能力提升型。
生活便利型公共空間。X所構建的生活便利型公共空間主要通過建立二手公益商店的方式進行。商店運營人員由社工專員、高校學生志愿者及農民工志愿者組成,商店目前分布在北京各郊區城中村附近,以遠低于市場上衣服的價格義賣,所獲金額再用來支付門店租金、志愿者補貼以及運輸費用等非營利性事物。公益商店除了各類生活物資,還設置了圖書閱覽角,工友可以免費進行借閱或以低價購買。二手公益商店吸引了城中村不少的農民工群體,成為了工友們聚集交流的日常公共空間,在這里滿足著當地工友的消費、交往、信息的傳播等需求。
文化娛樂型公共空間。農民工除了日常生活需求之外,也有著強烈的精神文化需求。市區的一些公共性的娛樂場所由于打工群體聚集區大都在偏遠的郊區在距離上形成阻礙。X所構建的文化娛樂型公共空間主要通過與社區居委會協商場地合作,在城中村社區建立自助圖書館、文化沙龍、話劇表演、社區電影院等方式進行。文娛空間的構建除了滿足滿足了工友們休閑、娛樂的需求為工友提供了一個拓展社會支持網絡、積累社會資本的平臺。
權益維護型公共空間。X在成立之初就開始了關于工友權益維護方面的探索。X所構建的權益維護型公共空間主要通過開設問題協助熱線,對工友的權益問題個案進行協助,或是邀請律師或專家開展法律知識講座;后來在X逐漸發展后建立了工友互助之家,其實行會員制,每年對組織領導者與成員都會進行公開民主的換屆選舉。工友互助之家是一個滿足工友休閑娛樂、教育培訓、權益協助需求的平臺,是一個屬于工友自己的組織。互助之家主要的服務是針對農民工群體進城務工面臨的問題及需要注意的問題提出可行的建議,還為遇到工傷事故生活困難的農民工提供緊急基金援助使其渡過難關維持基本的生活。
能力提升型公共空間。在工友互助之家成立后,X嘗試著為工友們搭建一個可以促進其能力提升,傳播教育知識與發展生活技能公共空間,其主要通過開辦工人學習中心,以教育輔導與技術培訓等方式幫助農民工及其子女學習知識與技能。在這個過程中,農民工及其子女的自信心得到了提升,新生代農民工的工作技能和知識得到了補償,具備了有尊嚴工作和生活的能力,從而產生了改變、謀得更好發展的自信和動力。
本文基于對X中心的人類學考察,總結了其為農民工群體所構建的生活便利、文化娛樂、權益維護與能力提升四種公共空間的策略,并分析了其對農民工在城市生存的重要意義,為農民工的社會工作服務提供了更多的介入視角與策略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