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濤 黃田田
(西安郵電大學 陜西西安 710121)
隨著一帶一路建設進程的不斷加快,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更加密切。關中地區作為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的起點,歷來處于多民族、多地區文化交流融合的樞紐地區,曾是回族人口分布最為集中的區域。因此關中回族的發展和絲綢之路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在民族的交流和碰撞中,關中地區形成了豐厚的民間文化資源,民間手工藝就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一帶一路的背景下,民間手工藝品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因此,有必要對關中民族手工藝進行一定的研究。
關中地區民間手工藝有著廣泛的社會文化基礎。關中回族刺繡、剪紙、面花等回族傳統手工藝根植于深厚的文化土壤中,是關中地區各民族在長期社會生活實踐中智慧的結晶。
關中地區回族民間刺繡是中國民間刺繡的一道靚麗風景線,多見于生活必備物品,如衣襟、腰帶等。花草圖案和幾何圖形是回族刺繡作品中最常見的題材之一,雖然伊斯蘭教的教義禁止在造型藝術中表現有生命的物體(人和動物),但在回族刺繡復雜抽象的圖案中,鳥類和其他形狀交織在一起,形成一種獨特的藝術魅力。在色彩運用上,回族刺繡主調基本上采用了紅、白、綠、黃、黑五種色調,用色大膽新奇,冷暖對比強烈,各種濃重斑斕的色彩在對比達到和諧統一,最終呈現出一種令觀者愉悅的色彩組合。
關中地區的回族剪紙用窗花和墻花飾的方式裝飾著回族人民的生活,給關中回族人民的生活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回族婦女剪紙內容豐富,多以日常活動為基礎,或是表達對人們生活的贊美的作品,如《十二生肖圖》等。回族婦女巧妙地安排各種鳥獸,或精致與微妙,或粗獷與大膽,或對稱與有序,充滿兼收并蓄的藝術力量,給關中回族人民的生活增添了新鮮的色彩和樂趣。
面花,又稱花饃。在關中地區,凡是逢年過節,還有生日和滿月、婚喪嫁娶等,都要按照當地的傳統習俗制作各種面塑。回族面花繼承了阿拉伯的傳統烹飪藝術,融合了關中地區傳統的飲食習慣,創造了回族面花獨特的形狀。回族面花形態主要來源于自然界和社會生活中的各種花卉、蝴蝶、鴿子等形態。同時,他們也運用了大量的幾何形狀,如阿拉伯卷草、云紋等。
關中回族手工藝是伊斯蘭文化、回族文化和關中地域文化長期融合演變的結果,具有強烈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同時兼具功能和審美的雙重特征。關中回族民間的圖案大多避開某些動物和鳥類。由此可見,回族工藝圖案中的禁忌與回族民俗文化中的禁忌有關。關中地區刺繡中白色的使用非常高。回族和其他穆斯林民族有尚白的傳統,這說明回族人民的生活中有伊斯蘭文化的底蘊。回族刺繡將關中的審美觀念融入到色彩的審美觀念中。關中回族婦女用大紅紙剪出各種鮮艷的吉祥字和圖案,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此外,許多回族民間刺繡、剪紙等都是根據生活的需要而制作的,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關中回族民間工藝實現了實用與審美的統一。
傳統民間工藝的延續是傳統文明的延續。手工藝技術在現代社會的發展中依然發揮著積極的作用。關中回族手工藝品也代表了一種珍貴的人文資源,具有寶貴的價值。尤其是在“一帶一路”倡議的背景下,面對來自不同國家手工藝的影響,關中回族民間手工藝的保護更加需要得到大家重視。政府應加強對民間工藝的支持,強調保護回族剪紙、回族刺繡等非物質作物的重要性,并提出一系列有利于民間工藝的保護政策。此外,還可以使傳統民間工藝品走進校園,使關中回族民族手工藝得到更好的保護。
在一帶一路建設背景下,中國與世界各國和地區的經濟交流更加密切,各國傳統手工藝品貿易也迎來了新的機遇。關中回族民間工藝應在保護和傳承的基礎上加以發展。作為“一帶一路”倡議的一部分,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的關中民間手工藝人可以跳出封閉地理環境的局限,積極交流,使工藝技術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以推動關中地區回族手工藝品的發展。同時,在一帶一路的背景下,還可以將關中地區回族民間工藝品市場經濟納入市場經濟的軌道,使其價值和經濟效益達到最大化。
關中回族民間手工藝歷史悠久,種類豐富,如關中回族刺繡、剪紙和面花等,具有強烈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兼具功能和審美的雙重特征,是我國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一帶一路的背景下,關中回族手工藝品既面臨著外來的沖擊,也面臨著發展的機遇,只有更加重視關中民間手工藝的保護,手工藝人才自身走出局限,積極相互交流,才能使其在新形勢下得到可持續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