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長春市外國語學校,吉林 長春 130012)
如果說人生是一條告別過往、通向未來的河,那么河畔至今仍回蕩著孔子的千古感嘆: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人生如白駒過隙,引發無數后來者的憂思感嘆,在人生的旅途中,紛繁的世事往往使我們忘記了絕不空度的初心,待到跌跌撞撞年華老去,才想起朝花夕拾,卻悔之晚矣。我們在起航之初,如何才能不在晨霧中迷惘,不在途中亂花漸欲迷人眼,這譬如朝露般的美好時光,如何才能不虛度呢?
人們經常把念頭聚焦于過去或未來,為曾經懊悔,對明天奢望,舍本逐末,卻不把思維放在此刻。縱觀古今,成大事者,皆因把握當下,不驕不躁,腳踏實地,匯小流而成江海,才取得千古功名。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鏡花水月終是空,志于當下事竟成。
歷覽古今中外,成就大事業者,無不把握當下,充實當下。
易經有云: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把握當下每一天,日日精進,充實自我。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老子,是一位讓人望而生畏的人。多少人好奇于他碩大的頭顱內究竟包含著多少人生智慧。他對知識異常渴望,為解開疑惑,常仰頭觀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為何物,以至夜不能寐;經推薦入周都深造,“拜見博士,入太學,天文、地理、人倫,無所不學”;入守藏室為吏,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書,積累豐富學識,博學聲名遠播。靠他每日每夜、腳踏實地的鉆研,填飽他渴望知識、向往真理的“錦囊”。
在老子潛心學習的時刻,他完全擺脫了塵世牽絆,甘愿做一名無名無利的藏室之吏,充實當下,不耽于名韁利鎖,不耽于世事沉浮。最終用他用數十年學識匯成5000真言,一部《道德經》垂訓千古。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成“內圣外王”之學。先秦諸子、中國人的文化思想等沒有不受老子影響的,被華夏先輩譽為萬經之王。洋洋灑灑五千言,折服了多少古往今來的賢臣良將;涓涓滋養2000載,使自己名垂千古,矗立中華文壇之林。
充實當下,不耽于過往和未來,更要有專注于斯、一力貫之的深刻意味。對此,佛家也曾有過精辟的故事。一個小和尚問得道的師傅:“您得道前后有沒有什么變化?”老和尚說:“變化很大。”那到底有什么變化呢,老和尚告訴小和尚:“在得道之前,我每天砍柴、挑水、做飯。得道之后,我每天砍柴、挑水、做飯。”小和尚不理解:“師傅,這不是一樣嗎?”老和尚說:“不一樣,在得道之前,我每天砍柴的時候想著挑水,挑水的時候想著做飯,做飯的時候又想著砍柴。得道之后,我每天砍柴的時候只想著砍柴,挑水的時候只想著挑水,做飯的時候只想著做飯。”
這種專注當下的感悟不止記載于故事,也來自于很多名人的人生實踐。中國近代名人曾國藩在《曾國藩文集·處世金針·修身之要》中就有這樣的文字:“當讀書,則讀書,心無著于見客也;當見客,則見客,心無著于讀書也。一有著,則私也。靈明無著,物來順應,未來不迎,當時不雜,既過不戀。
充實當下,需要廣泛吸取營養成分,更需要水滴石穿的堅韌積累。
威廉·奧斯勒是世界知名的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創建人,牛津大學醫學院欽定講座教授——這是在大英帝國學醫的人所能得到的最高榮譽。而年輕時的威廉·奧斯勒,生活中也曾充滿了憂慮,擔心怎樣通過期末考試,擔心該做些什么事情,該到哪去,怎樣才能開業,怎樣才能過活。
1871年春天他看到了一句由湯瑪士·卡萊里所寫的句話,改變了他此后的人生。——“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去看遠方模糊的事,而要做手邊清楚的事。”
奧斯勒爵士從這話中得到了啟示,悟出了生活的真諦:只有把握好今天,把今天的工作做得盡善盡美,才是對付未來的唯一方法。42年后,郁金香開放的時候,威廉·奧斯勒爵士對耶魯大學生們說,象他這樣一個曾經在4所大學當過教授,寫過一本很受歡迎的書的人,似乎應該有“特殊的頭腦,”但其實不然。他說他其實是“最普通不過了”。有人認為他成功的秘訣是活在所謂“一個完全獨立的今天里”。
他告誡人們,要學著怎樣控制一切,切斷過去,讓已死的過去埋葬掉;明日的重擔,會成為今日最大的障礙。人類得到救贖的日子就是現在,精力的浪費、精神的苦悶,都會緊隨一個為未來擔憂的人。養成一個好習慣,生活在‘完全獨立的今天’里。為明日準備的最好方法,就是要集中你所有的智慧,所有的熱誠,把今天的工作做的盡善盡美,這就是你能應付未來的唯一方法。
奧斯勒爵士是一個懂得生活的人。我們許多人都會為自己的將來感到憂慮、焦急,甚至會庸人自擾,天天空煩惱。殊不知,其實生活中給了他們很多啟發乃至會帶來成功的機會,而他們在虛度光陰中錯過了,很是可惜。
德國思想家卡爾·馬克思,從19世紀40年代初開始研究政治經濟學,為給無產階級在反對資產階級的斗爭中,提供強大的理論武器。40多年,專心致志,廢寢忘食,夜以繼日地潛心研究。
在寫作《資本論》的過程中,閱讀了2000多冊有關的經濟學著作,收集了4000多種報刊雜志,研究了大量的英國官方會議的有關文件和藍皮書。他寫的各種摘錄、手稿、提綱、札記等達100多本。
成功的道理總有相同之處,無數先賢仁人的成功故事告訴我們,充實當下,心無旁騖,就是美好的人生道路。充實當下,積蘊集成,才是成功的最好通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