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龍崗區文化館,廣東 深圳 518172)
2020年是精準扶貧工作的收官之年,在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目標導向下,當前需要在精準扶貧工作中查漏補缺,以期贏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勝利。通過查擺問題發現,在精準扶貧的扶志工作中仍存在著諸多不足。該問題主要存在于部分深度貧困和老少邊窮地區,其問題主要反映在:當地農戶存有獲取精準扶貧幫扶的愿景,但自身卻未能完全脫離消極、庸俗的生產和生活態度。從而,在當地農戶脫貧的主觀能動性未能充分釋放的情況下,將難以形成防止返貧和實現農戶經濟福祉持續增長的勢頭。因此,當前需要重視群眾工作對精準扶貧的助力作用。群眾文化工作所包含的內容十分豐富,在對標當地農戶脫貧中主觀能動性釋放不充分的問題時,則需要突出群眾文化工作的目的性和區域植根性。所謂“目的性”在于,這里的群眾文化工作必須起到助力精準扶貧的作用;所謂“區域植根性”則為,這里的群眾文化工作必須服務當地農戶,并被當地農戶所接受和喜愛。由此,這便構成了本文立論的出發點。
需要在問題導向下去理解群眾文化工作的助力作用,這里從以下三個方面概括出當前在精準扶貧中所存在的誤區。
毫無疑問,人最基本的需要便是生存的需要,在此基礎上再又升階為生活的需要、享受的需要和發展的需要。正是基于這一點,當前不少地方將精準扶貧理解為單純的物質扶貧,即以尋找脫貧項目為主線的工作模式。但在實踐中發現,隨著脫貧項目在當地略見成效后,部分農戶存在著“小富即安”的心理,在這種心理的作祟下便缺乏優化種植或養殖結構,以及積極參與村社農業生產經營模式創新的嘗試。從而,因農場品市場需求結構和數量呈現持續變化的趨勢,在農戶缺乏市場意識和產品質量標準意識的情況下,當地前期的脫貧成果往往被農戶主觀能動性的缺失所損害。該問題形成的原因便是,忽略了群眾文化工作的開展導致了農戶難以跳出傳統小農經濟意識的束縛,這種束縛制約其參與城鄉商品交換、社會分工的主觀意識。
目前,在精準扶貧工作中對駐村第一書記的工作業績考核主要為農戶脫貧的各項經濟指標。這種以農戶年收入為核心的經濟指標固然能夠起到評估其脫貧與否的標準,農戶的年收入主要來源于:農戶的農業生產收入和入股分紅。在農地和林地確權運動的推動下,農戶能夠以自己所占有的農業生產資料參股農民專業合作社,從而獲得工資性收入和資產性收入。然而,在農民專業合作社職業經理人化的背景下,部分農戶將可能演變為單靠獲取股息而生活的群體,這部分農戶在經濟行為上存在著“依附性”,而依靠這種“依附性”所獲得的經濟收入又取決于他們對農業生產資料的初始占有情況,在小農意識的影響下他們的主觀意識中便可能會強化“天命”的觀念。在忽略群眾文化工作的情況下,農戶之間的鄰里關系極易受到上述經濟關系的影響。
精準扶貧是一項艱巨的政治任務,且中央給出了2020年全面脫貧的時間表,這就意味著:基層精準扶貧工作組必須在2020年完成目標任務。事實上,精準扶貧永遠在路上。但面對目標實現的緊迫性,當前不少地方將農戶的短期脫貧作為了當前重點。從調研中可知,在該工作模式下部分地區出現了“拔苗助長”之勢。作為受益群體的貧困農戶,無論面對怎樣的幫扶舉措都會以各種各樣的形式提升自己的經濟福祉。然而,以短期脫貧為工作重點的幫扶舉措,卻可能導致在農戶中存在著不勞而獲的現象。由該現象所上升為這部分農戶的主觀意識便是,等、靠、要依舊可行。在忽略群眾文化工作的背景下,這種等靠要思想不僅難以使脫貧成果的增量提升,還可能會侵蝕脫貧成果的存量。
在前面的論述中已經指出,助力精準扶貧要求下的群眾文化工作需建筑在破解農戶主觀意識短板之上,或者從精準扶貧的長期性出發需解決農戶意識形態的偏差。無論是我國深度貧困地區還是我國傳統的老少邊窮地區,其地區經濟發展都呈現出小農經濟色彩濃厚的特點。由歷史唯物主義觀可知,一定的社會結構決定著身處其中人們一定的思想觀念,所以當地農戶所固有的小農經濟意識也自然是根深蒂固的。我們不可能通過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辯證運動去型塑當地農戶的思想意識或意識形態,短期內則只能依靠群眾文化工作的職能優勢,去幫助當地農戶逐步樹立先進的脫貧意識和積極健康的致富心態。為此,群眾文化工作的助力作用分析如下:
精準扶貧工作需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展開,作為市場經濟特殊類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仍是商品經濟高度發展的結果。這就意味著,商品經濟在高級階段所內含的商品交換原則必須在精準扶貧中各脫貧項目的實施過程中得到兌現。在市場供求關系的影響下,形成良好的農產品供給結構和數量將有利于農戶經濟福祉的提升。因此,打破當地農戶固有的小農經濟意識(封閉的經濟發展意識),培育他們的市場經濟意識便成為了群眾文化工作的助力作用之一。這種作用的實現主要通過職業教育去完成,以職業教育的形式、以群眾文化工作的姿態、以惠及全體農戶的要求,幫助他們掌握市場經濟運行的基本原理,并聚焦當地的脫貧項目去拓展他們的生產經營視野。
建構農戶的勞動光榮意識成為了群眾文化工作的另一助力作用,提出這一作用的原因已經十分明了,即目前部分貧困戶依靠所占有的農業生產資料入股獲得股息和分紅,這在觀念上極易使他們扭曲勞動致富的時代價值。由于勞動致富的時代價值在部分農戶的思想觀念中被扭曲,在脫貧中則容易滋生功利主義思想、利己主義思想,甚至因農業生產資料初始占有水平所決定的資本優越感或仇富情緒。群眾文化工作在建構農戶的勞動光榮意識中,需要發揮其的思想動員、輿論導向職能。思想動員和輿論導向職能的實現,又需建立在以村社為單位具有凝聚力的農戶集體的基礎之上。這種農戶集體不可能從傳統的以家庭為單位的村社機經濟中誕生,而只能從農民專業合作社這樣的組織中孕育而出。
精準扶貧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它不僅要求獲得階段性的扶貧成績,也存有鞏固和發展階段性扶貧成果的長期愿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實現長期扶貧愿景除了需要打破城鄉對立的經濟發展局面,更需要打破在貧困地區農戶群體中仍有市場的“等、靠、要”的思想意識。只有最終使這些農戶成為推動本村經濟發展的主體,才能使精準扶貧的短期目標與長期愿景獲得辯證統一。因此,群眾文化工作在這里所起的作用還在于:培養農戶的自力更生意識。在培養農戶自力更生意識時,需要從重構村社文化環境入手,在新的文化環境的營造下,使農戶形成“知信行”相統一的家庭經濟發展模式,而群眾文化工作在這里則需要著眼于突出農戶的經濟發展道路自信。
根據以上所述,群眾文化工作的實踐路徑可從以下三個方面展開:
1.群眾文化隊伍與之對接
農村職業培訓的對象主要為農村轉移勞動力,但在精準扶貧中需要得到幫扶的主要為留土留鄉的農戶群體,所以當前需要將農村職業培訓向村社延伸。為了解決農村職業培訓在延伸中所遭遇到的人力資源短缺問題,群眾文化工作隊伍則應擔負起向村社延伸的重任。本文建議,群眾文化工作隊伍可以在鄉村手工制作、農戶家庭經濟發展中的文化元素塑造等領域發揮專長。具體的實施辦法為,群眾文化工作隊伍根據目標村社精準扶貧項目的特色,以突出該項目的文化元素為己任,定向委派群眾文化工作組深入村社開展培訓,并在前期參與到鄉村手工制作、文化元素塑造等活動中來。
2.群眾文化資源與之對接
在與農村職業培訓相對接的過程中,需要充分挖掘當地農戶的首創精神。為此,在與之對接時還應向農戶送去群眾文化資源。對標鄉村手工制作、文化元素塑造等精準扶貧內容,群眾文化資源可以為:手工圖案、品牌設計方案和與之有關的電子資料。具體的實施辦法為,群眾文化工作隊伍以村社為單位,在村委會的牽頭組織下為農戶發放資料小冊子,對于電子資源則可以在村社范圍內對全體農戶展示和播放,并在其中介紹產品的市場需求情況和行業標準知識,進而由村委會或農戶自行選擇文化方案。
1.為合作社培育勞動文化
在農地和林地確權工作結束的背景下,需要防止在精準扶貧中出現農戶階層的分化,這將對鞏固和發展精準扶貧成果造成嚴重影響。為此,在創新農戶入社制度的同時,還應在群眾文化工作的助力作用下為合作社培育勞動文化。勞動文化可以分為:物質文化、行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四個層次。結合群眾文化工作的特征,應在培育精神文化中發揮職能優勢。具體的措施為,幫助合作社開展學習勞動標兵活動,并根據勞動標兵的事跡創作出文案和舞臺劇在鄉鎮范圍內給予宣傳。同時,還應在合作社中培養創作能手,使他們成為接地氣的勞動文化的宣傳者。
2.為合作社開展儀式活動
不能僅僅將農民專業合作社定位于經濟組織,該合作社還應成為割除小農意識、追求勞動致富的社會組織。為了使勞動致富的觀念深入到農戶心中,在培育勞動文化的過程中,群眾文化工作還應為合作社開展儀式性活動。具體的措施為,以合作社的生產經營周期為時間鏈條,在周期的末端幫助合作社舉辦圍繞學習勞動標兵、崇尚勞動光榮的表彰文藝活動。在節目構成上,應以農戶喜聞樂見的形式呈現出來,如以當地戲劇形式宣傳合作社一年來的成績,以舞臺劇宣揚勞動標兵的典型故事。
1.為農戶開設經濟成就展
在精準扶貧中需要關注當地農戶的社會心理,在目前的社會階層中當地農戶屬于劣勢群體,受到財富占有關系的影響下他們普遍缺乏運用發展觀去看待精準扶貧,這樣就極易使他們在現有成績下果步不前,甚至出現了小富即安的思想。為此,在群眾文化工作中應為農戶開設經濟成就展,在縱向和橫向比較中去樹立農戶的經濟發展信心。具體的措施為,以圖片為載體的經濟成就展應以鄉鎮的經濟發展為視角,在縱向比較中應呈現精準扶貧后域內村社經濟進步的具體圖景,在橫向比較中因使農戶在意識到自身優勢的同時,還應認知到實現經濟進一步發展的重要。
2.邀請專家開設專題講座
邀請專家開設專題講座的主要內容應為:(1)向農戶宣講中央、地方的惠農政策;(2)本土涉農項目的優勢;(3)今后在發展當地農村經濟的辦法。具體的措施為,應由村委會牽頭分類組織專題講座:(1)針對返鄉創業農戶、農民專業合作社主要負責人開設講座,講座應突出惠農政策、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現狀、宏觀經濟面等信息;(2)針對當地農戶群體開設講座,講座應突出家庭農業經濟項目的優勢,并向農戶介紹標準化生產經營的相關知識。
通過查擺問題發現,在精準扶貧的扶志工作中仍存在著諸多不足。該問題主要存在于部分深度貧困和老少邊窮地區,其問題主要反映在:當地農戶存有獲取精準扶貧幫扶的愿景,但自身卻未能完全脫離消極、庸俗的生產和生活態度。從而,在當地農戶脫貧的主觀能動性未能充分釋放的情況下,將難以形成防止返貧和實現農戶經濟福祉持續增長的勢頭。因此,當前需要重視群眾工作對精準扶貧的助力作用。通過對群眾文化助力作用的分析,群眾文化工作的實踐途徑可圍繞著:群眾文化工作與農村職業培訓相對接、群眾文化工作根植于農民專業合作社、群眾文化工作與農戶經濟自信相契合等三個方面展開。